披荆斩棘谋发展 勇立潮头求突破
——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上海市统计局 2020-03-10

2019年,上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以稳增长的硬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2020年3月份,《2019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全面展现了上海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上取得的新成果,笔笔数据、张张图表翔实生动地记录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

一、经济运行韧性增强,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经济增速逐步回稳。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自身结构调整阵痛等因素影响下,2019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38155.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0.3个和0.1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强的经济韧性。其中,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增加值增速为8.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稳定器”功能更加突出。

就业物价形势稳定。2019年,上海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4.3%以内;新增就业岗位58.91万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的新增岗位占28.6%,反映经济新动能有效发力。市场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

内需经济持续稳固。面对外部风险挑战,上海“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消费和投资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内需明显成为经济稳定的“压舱石”。201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继续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速。与此同时,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供给促进消费增长的实施方案》,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5万亿元,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比上年增长6.5%;新集聚商业零售品牌首店接近千家。

二、产业升级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引领。随着上海加速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能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撑。2019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1%,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受益于风电、核电设备订单增加,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17.7%;生物产业在外资原研药企的拉动下,产值增长7.3%。

工业加快向高端迈进。2019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3%,生产形势明显好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4%,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一些重要新产品的产量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半导体存储盘产量比上年增长68.2%,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34.9%,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9.6%。

新兴服务业行业增势强劲。2019年,上海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8%,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与此同时,全年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7%,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速。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7%;网络购物交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27.0%。

三、城市核心功能不断增强,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

金融中心开放创新深入推进。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1900万亿元;持牌金融机构新增54家,成功推出“沪伦通”、沪深300股指期权、长三角一体化ETF等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年内,上海实施国家交办的“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任务,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开办运行,共受理205家企业上市申请,70家企业成功上市,筹资额达到824亿元,为进一步打造服务全国科创企业重要投融资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创中心建设成果不断涌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重要指示的第五年里,全市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500亿元左右。企业创新活力明显激发。截至2019年底,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约1.3万家。年内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822项,认定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0%。

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提高。2019年,上海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位居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年世界第一。作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要节点城市货物贸易额占全市比重达到22.4%。按照“越办越好”的总要求,上海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览总面积比首届增加6万平方米,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额比首届增长23%。进口博览会不仅推进了上海“五个中心”加快建设,也标志着全国将走向以内需为主、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全球化。

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2019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新设企业超过4025家,签约重点项目168个,总投资达到821.9亿元。新片区的建设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比2018年版减少20项,自贸试验区的贸易服务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政务服务更加高效透明。全年自贸试验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比上年增长17.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营商环境改革成效凸显。2019年,上海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108项措施,不仅助力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从46位进一步提升到31位,也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上海年内新设外资项目数量增长21.5%,外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0.1%;跨国公司地区和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50家和20家。

政务服务实现新突破。截至2019年底,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接入事项达到2261个,线上办事651万件;审批事项提交材料和办理时限分别比上年平均减少52.9%和59.8%。随着政务服务效率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年内上海日均新设企业约1500户,比上年增长12.0%;工业投资增长11.3%,并且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反映出工业企业较强的活跃性。

五、城建水平不断提升,“四大品牌”建设加快推进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改善。至年末,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7条,长度超过700公里,居全球大城市首位;地面公交运营车辆达到1.79万辆,实现200多条公交线路到站信息实时预报。二是信息化建设水平继续提高。年内完成建设5G宏基站16672个,5G室内小站14614个,实现5G网络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全覆盖。与此同时,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加快部署,至年末,智能传感终端累计超过50万个。

“四大品牌”建设加快推进。自2018年4月起,上海全力推进“四大品牌”建设,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2019年,上海启动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将面向制造、医疗、交通、金融等先行领域,建设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试验场”,打造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集群和“智能+”产业高地;率先开展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为全市“四大品牌”建设继续添砖加瓦。

六、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本民生保障继续加强。一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2%,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增速为9.3%,高于城镇常住居民1.1个百分点。二是社会保障继续完善。全市有1589.57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7.1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三是养老服务覆盖面扩大。年内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8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83家和社区老年助餐场所217个。四是大力实行旧区改造。全年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6.3万套,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55.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9万户。

市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一是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进地铁”、“文化进机场”、“建筑可阅读”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二是全民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全年新建改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345个、市民健身步道112条、市民球场76个。三是市民就医获得感增强。“量质并举”推进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常住居民签约率超过30%;市级医院实现44项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卫生资源进一步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七、着力完善社会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19年,上海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84.7%。全年新建绿地1321.02公顷,新建城市绿道210.14公里。至年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4平方米,城市公园总数达到352座。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全市建成两网融合回收点1.5万个、回收站201个和回收场10个。

城市安全底线守得更紧。一是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2019年,全市食品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8.1%;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及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2.6%和26.3%。二是智慧公安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在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框架下建设智慧公安,努力探索一条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上海特点的社会治理新路。经过2年的努力,智慧公安对社会治理的赋能效应逐步显现,上海公众安全满意度连创新高。

2019年上海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固稳的发展态势,显示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也是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的关键年。全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实施三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不断强化“四大功能”,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