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解读CPI? 上海市统计局 2009-11-08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英文缩写,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反映居民家庭一般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CPI:

编制CPI主要有四个用途:

(1)CPI可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是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的重要指标。没有CPI的编制,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就不能把握整个价格的变动水平和程度,也就无从解决物价上涨(或下降)过快的问题。

(2)CPI是度量通货膨胀(或紧缩)的一个主要指标,也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特征表现之一就是物价总水平持续并普遍大幅上涨(或下降)。

(3)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如CPI、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影响,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4)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指标。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在调整最低工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标准方面,都依据CPI的数据来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CPI最能反映物价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程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借助CPI可真实反映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知道物价上涨了,同样的货币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下降了,感到可支配的收入在减少,但到底下降多少,就需借助CPI来计算。

(2)借助CPI可反映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水平。CPI上升,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反之,CPI下降,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增值。

在使用CPI时,一定要了解CPI及相关价格指数的内涵,正确地运用价格指数,以免发生误解。

要了解自己消费的商品、服务项目涨价情况,就需要看CPI的具体细项,而不能用CPI总指数与个体指数相比。比如,需关心民用自来水价格涨了多少,就要看当地公布的CPI中与之相对应的水价变动情况,而不可只看CPI总水平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