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历史
白色 蓝色 灰色 绿色   [字号      ]
中国古代统计思想概述 上海市统计局     2019-02-18

中国古代统计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周易·系辞下》曾有记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记事插图

西汉的《九家易》对其解释为:“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系出不同的绳结。

这表明当时已用”结绳”法来表现社会现象的数量,并产生了简单的分组。这可视为中国古代统计思想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文字和数字,“结绳记事” 的计数方法使逐步被“书契记数”所替代。

书契是指正面写字、侧面刻齿以便验对的文书,具有契约性质,早期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期刻在竹木上。

殷墟书契菁华

在殷墟书契中,记载了很多商代的统计史实,从中可以发现:商代统计的应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在人口、军事、田猎、祭祀等方面,都有统计数字,虽然只是对某项活动的单统计,但证明统计实践在逐步发展,点滴的统计思想也开始形成。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度的全盛时期,为适应国家统治与管理的需求,设立了统计组织,创建了统计报告制度,统计工作已扩展到民族、粮食、赋税等方面,产生了统计调查、统计分组、统计预测、统计平均数等思想。

如《周易·系辞上》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统计分类思想,《尚书·夏书》提出了“关石和钧”的统计平均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群雄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许多知名人物如管仲、商鞅、李理、韩非等的学说中,体现了出色的统计思想,有的还利用统计资料对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

这些统计思想突出了两条主线:一是重视调查研究;二是重视利用统计资料或数量概念进行政治、经济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统计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阶段性高峰。

秦汉以后,统计思想趋于平淡发展,除了统计组织有所进步、统计法制有较大创新外,统计理论方面进展不甚明显。

在清末西方统计学传入中国以前,一直未能形成系统的统计理论,既没有专门阐述统计思想的著作,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统计学术体系。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的统计思想,一直处于有“实”无“名”的状态。尽管历代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朴素的统计思想,但这些思想不能认定为一个成体系的知识系统。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系统的统计思想“需要经历统计意识、统计观念、统计理论等阶段,并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

中国古代统计思想一直未能形成体系原因是什么?

统计实践的滞后导致统计思想难有进展

在古代,统计主要是为统治阶层的赋役、财税、军事服务,几乎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国情国力调查。秦统一中国后,虽然统计工作的范围有所扩大,但统计实践仍然主要集中于户口、土地和赋税统计。明朝中叶开始,同西方走向资本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和落后的生产力阻碍了统计实践的发展,也窒息了统计思想的创新。

统计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统计机构从属于行政组织;统计法律附属于相关法律条文;统计活动始终缺乏系统性的总结,一直停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未能达到理论高度;统计思想只是哲学、政治、人口、财政、军事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未有过独立专门的论述。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具有以下五特点:

一是从属性

在近代西方统计理论传入以前,中国的统计思想主要是在学术主张、政治见解、人口观点、军事理论、史学意见等体现出来的,或是在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时表达出来的有关统计或数量及其变化的一些概念或论断,并不是就统计问题的专门立论。

二是零散性

与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会计等思想所体现出的一脉相承,递进发展的趋势相比,统计思想呈现出零散、片断的特点,很少构成继承和发展的连续性,不成体系。除了人口、土地、赋税等统计思想相对完整之外,其余的统计思想或是政治、军事、会计思想的一个片断,或尾某个著名人物统计实践的昙花一现,从未得到集中研究与系统性应用。

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往往只能从其代表人物入手,只能在相关人物的包想和实践中加以爬梳、别扶。

三是与调查研究紧密联系

统计是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的,既研究客观事物的数量,也研究客观事物的质量。

如,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管子·问》中提出的国情调查提纲,就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指标,体现了调查研究中数字和情况相结合的特点;

孙武在《孙子》中提出,调查人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调查研究必须全面、准确、及时,主张调查“五事”,研究“七计”,从而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武

商鞅提出“强国知十三数”的统计思想,对全国的粮食、人口、官兵等数量进行调查,其中特别强调人口调查,他对西周时期的人口调查登记制度予以改进并在秦国实行;

唐代刘晏的统计思想与商情调查密不可分,为了充分掌握各地的商情动态,他在各道设置巡院官,安排专人报告商情,采取措地,稳定物价。

四是与会计、财政等思想相伴相生,相辅相成

会计方法与统计方法融会贯通,会计账簿有时被归为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资料中包含的户口、土地等信息也经常被作为预算决算的依据。

如战国时期形成的上计制度,各都县的上计预算,是按该地区往年户口、垦地及赋税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而做出的;预算的执行情况,是该地区当年户籍及账簿等各项总数的汇总,也是户口、垦地、赋税的统计报告。

南北朝时,苏绰创制“计账、户籍之法”,制定“文案程式”,统一了计账与户籍的内容与规格;开创“朱出墨入”,记录时用红色与墨色区别收支。该方法为隋代继承,并为唐代计账与户籍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张居正

明代张居正为了解决当时国家的财政危机,巩固明朝统治,上奏疏对当时财政收支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他以万历年间的财政收支为依据,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量入为出”原则,提出改进措施。

五是发展缓慢,鲜有突破性进展

如早在商、周时期即已产生统计分类(组)和平均数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分组法基本上还是《周易》提出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平均数基本上还是“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周易》书影

春秋时期的统计估算法,后来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一直未有大的发展。

统计分析虽然应用了多种方法,但也多是就事论事,一般都是以个别年度或个别问题的几个历史数字来说明问题,没有发展成多资料的综合性分析。调查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服务于统治需要的人口和土地调查。

总之,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很少能突破先秦时期论及的范围。

来源:《中国古代统计史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