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松江区劳动工资统计分析

松江区统计局 2011-03-07

劳动工资统计所反映的就业、收入、劳动力成本三大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的依据。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所规定的统计范围是除私营外的各类区级法人单位,2010年松江经济发展进入金融危机后的恢复增长期,我区的劳动工资情况健康平稳,呈现出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发展,劳动工资在转型期产生的相关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总体态势:劳动工资三大指标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1、劳动力成本消耗与经济发展平衡协调

image

职工工资总额是劳动力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存在着相互关联关系。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职工工资应适当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快慢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相当比重,劳动力成本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不能有太多的偏离,应保持一个合理适当的比例,这样既有利于职工收入的增加,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性增长。

从2010年全年经济发展年初、半年、年终三个节点来看,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发展呈现平衡协调关系。2009年年末,全区累计职工工资总额816756万元,同比增长4.5%,全区增加值增速为6.3%,二者增速仅相差1.8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与经济发展呈现平衡协调关系。2010年第一季度,全区累计职工工资总额为224501万元,同比增长14.1%,全区增加值增速为21.9%,经济增速快于职工工资总额增速7.8个百分点,二者存在一定差距,说明年初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促使劳动力成本投入不断加大。上半年,全区累计职工工资总额451582万元,同比增长20.4%,全区增加值增速21.6%,二者仅相差1.2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与经济增长达到平衡状态。1-3季度,全区累计职工工资总额684162万元,同比增长27.3%,全区增加值增速18.6%,工资总额增速快于增加值增速8.7个百分点,说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恢复增长,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与经济增长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年终,职工累计工资总额为969908万元,同比增长18.8%,全区增加值增速15.8%,二者仅相差3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与经济增长再次达到新的平衡。以上可以看到,2010年松江劳动力成本与经济发展全年走势保持同向,半年与年终的二个关键节点的增速非常接近,说明我区的劳动力成本与经济发展是平衡协调的。

2、劳动力人数与经济发展平衡协调

image

经济增长与职工人数增长是经济发展中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劳动人数,另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经济增长与劳动人数增长的合适比例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这种关系最常用的指标。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通常情况下弹性系数>0时,说明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作用较大,系数越高作用越大,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系数=职工人数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该公式的含义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2010年,我区职工年平均人数23.9万人,同比增长7.4%,全年呈先扬后抑、总体向上的增长态势。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1-4季度就业弹性系数,第一季度为0.2,说明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职工人数增长0.2个百分点;半年、1-3季度分别为0.5、0.8,呈持续平稳上升;年终回落到0.5。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始终围绕着0.5上下小幅波动,说明我区的职工人数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协调平衡发展的。

3、职工收入与经济发展平衡协调

image

职工收入平稳增长是民生改善的具体表现,从历年规律看,收入与经济会保持同向增长,经济增长会促使职工收入增长,但职工收入增长不能随着经济增长无限大幅度上升,职工收入会控制在一个适当范围内平稳增长。2010年松江经济已经走出金融危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职工收入也保持了平稳适度增长,与经济发展呈平衡协调态势。

2010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40646元,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创历史新高,促使工资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恢复性增长,其构成指标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呈平衡协调发展,2010年1-4季度职工工资总额增速依次为14.1%、20.4%、27.3%、18.8%,职工平均人数增速依次为4.4%、10.3%、15.4%、7.4%,职工工资总额与职工人数二条增长轨迹几乎是平行的。可见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是建立在充分就业和劳动力成本合理增加的基础上的,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二、劳资三大指标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

1、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稳定增长,促进了劳动力成本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0101-4季度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增长情况表   

  

工资总额(万元)

占比重(%)

增速(%)

1季度

半年

1-3季度

全年

 

779481

80.4

14.0

20.1

30.1

19.5

从机构类型看,2010年企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779481万元,占全区比重80.3%,1-4季度增速分别为14.0%、20.1%、30.1%、19.5%,保持稳定增长,并且增幅、走势均与总体基本一致。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劳动力成本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二产业职工人数稳定增长,促进了全区职工平均人数与经济协调发展

20101-4季度职工平均人数增长情况表   

 指 标

职工平均人数(人)

比重(%)

增速(%)

1季度

半年

1-3季度

全年

全 部

238622

100

4.4

10.3

15.4

7.4

第一产业

481

0.2

27.0

0.2

1.2

24.3

      第二产业

204629

85.8

4.2

10.7

16.2

7.8

      第三产业

33512

14.0

5.1

7.7

10.8

4.8

从三次产业看,2010年一产职工平均人数为481人,1-4季度一产职工平均人数增速分别为27.0%、0.2%、1.2%、24.3%;二产职工平均人数为204629人,1-4季度增速分别为4.2%、10.7%、16.2%、7.8%;三产职工平均人数为33512人,1-4季度增速分别为5.1%、7.7%、10.8%、4.8%。可以看到,一产走势与总体较为不同,但比重只占全区0.2%,对总体影响不大;二产职工人数占全区比重85.8%,增长走势与总体几乎一致;三产职工人数比重占14.0%,增幅略低于二产。因此,二产职工人数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全区职工人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制造业、房地产、文化娱乐等行业的职工收入不断提高,促进了全区职工平均收入的平稳适度增长

2010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表   

 

平均工资(元)

增速(%)

 

40646

10.6

 其中:制造业

35180

10.7

       房地产业

53146

18.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64811

21.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5570

23.1

从行业分类来看,2010年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职工年平均收入35180元,同比增长10.7%,增幅与全区平均水平持平。从全年走势看,随着今年工业经济的不断向好,1-4季度制造业职工年平均收入分别增长8.9%、7.8%、11.8%、10.7%,涨幅、走势与总体基本一致;从人数比重看,制造业职工人数占所有行业的85.3%。制造业职工收入的逐步提高,是支撑全区的职工收入的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三产业的13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职工年平均收入增长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房地产业职工年平均收入53146元,同比增长18.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64811元、21.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5570元,增长23.1%,增长较快。这些行业职工人数比重虽少,但较快的增长速度对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因此,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各行业职工收入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全区职工平均收入的平稳适度增长。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1、经济转型期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问题应当引起关注

2010年职工平均工资分类情况表

 指标

2010年(元)

2009年(元)

增速(%)

  

40646

36754

10.6

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84549

76118

11.1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5301

70156

7.3

      建筑业

41766

39462

5.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6815

32934

11.8

      制造业

35180

31793

10.7

分行业看,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行业、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较高,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职工年平均工资84549元,增长11.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今年增长虽只有7.3%,但职工依然有75301元的较高年均收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行业工资水平明显偏低,如:制造业为35180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36815元,建筑业为41766元。

各行业之间收入存在差距,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在经济转型期里收入差距会弱化居民的消费能力,使经济增长缺乏内生拉动力。因此,各行业职工收入差距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2、要注意企业从业人员就业不稳定的现象

据统计,2010年全区纳入劳资统计的企业中,从业人员累计新增172262人,同比增长22.5%,累计减少172242人,同比增长24.4%,人员进出的比例接近于为1:1,从人员的进出比例可以看到我区劳动力资源配备是充足的,是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但是从人员进出的比重看,进、出人数相当于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4.3%,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从人数排名前几位的企业看,“广达”旗下8家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共37458人,累计新增人数82948人,累计减少人数85794人,进、出比例接近1:1,进、出人数相当于全部人数的2倍;“展运电子”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0235人,累计新增人数12985人,累计减少人数11991人,进、出比例接近1.1:1,进、出人数相当于全部人数的1倍;“思考电机”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6080人,累计新增人数4056人,累计减少人数3585人,进、出比例接近1.1:1,进、出人数相当于全部人数的60%。可以看到,企业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一现象尤为严重。

造成流动频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我区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仍占较大比重,这些企业行业门槛较低、劳动力需求量大,劳动强度较高、薪酬偏低,易造成人员的大量流动。二是劳动力短缺。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西部开发加快,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减少,沿海地区的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让找工作的务工者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今年以来企业中退职的人数高达84674人,比上年增长52.2%。三是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当前我区各行业中农村劳动力数量在占到绝对比重,数据显示企业新增人数中从农村招收134741人,占企业累计新增人数的78.2%,城镇招收13693人,占7.9%,但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缺乏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些人员难以适应企业技能岗位的需要。

合理的企业员工流动是必要的,一方面员工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改善队伍结构,从而使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而过于频繁的流动会加重企业的用工成本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不利于企业发展。因此,有关部门要关注其他经济企业从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的问题。

3、要关注劳务派遣的规范问题

                  2010年企业劳务派遣工情况表   单位:人

指标

合 计

 

直接支付工资

不直接支付工资

2010

2009

±%

2010

2009

±%

2010

2009

±%

期末人数

50024

32510

53.9

9183

12242

-25.0

40841

20268

101.5

平均工资

28176

20291

38.9

27294

20521

33.0

28559

20027

42.6

2010年末全区企业中劳务派遣工人数达50024人,同比增长53.9%,其中: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派遣工9183人,减少25.0%;不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派遣工40841人,增长101.5%。不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派遣工呈成倍上升趋势,这种用工方式受到企业的青睐。

但是,劳务派遣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缺乏制度规范的情况下暴露出较多问题。一是用工方式畸形。现在全区有18%的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工,其中近20%的企业劳务派遣工人数超过在岗职工人数,更有数家企业在岗职工人数为0。因现行统计制度里劳务派遣工不计入企业职工总数中,从而会造成劳动生产率虚高;二是同工不同酬,劳务派遣成为某些企业利用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来获取高利润的手段,2010年企业劳务派遣工平均报酬28176元,其中:直接支付工资的27294元,不直接支付工资的28559元,两种方式都远低于全区职工收入的平均线。三是某些企业借劳务派遣的名义压低人力成本、大规模裁员,加剧了劳动者就业的不稳定性和危机感,为此导致的劳动纠纷频频发生。劳务派遣制度的不健全会引发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隐患,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建议

1、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巩固劳动工资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2010年,松江劳动工资呈现了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11年松江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以适应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两手抓;二要不断的探索,合理解决好用工需求与成本增长之间的矛盾;三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使之与产业结构转变相适应。

2、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党和政府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把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在2011年松江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和对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调控,提高整体收入水平,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

3、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制度,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不仅是时代要求,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劳资关系的平稳运行,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2010年,我区企业用工中的不规范现象有所上升。因此,在2011年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政府、企业、工会、社会四方合一的劳资协调体系,一要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指导,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切实解决好劳务派遣等新生问题;二要加大劳动监察的力度,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撰稿:黄攀峰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