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国家统计局松江调查队对我区250名外来务工者的生活状况、婚姻子女情况、计划生育落实情况、工作情况等进行调研。调研反映出外来务工人员居所相对稳定、婚姻生活较好、对计划生育好评率较高等好的一面,也反映出外来人员公平待遇需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需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需进一步扩大等问题。此外我区城乡结合部治安情况需改善。
一、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状况
1.在沪居住状况
外来务工人员在沪居住年限大多较长。被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在沪居住超过10年的占到6.8%,5-10年的占46.1%,3-5年的占19%,1-3年的占到24%,居住1年以下的仅占到4.1%。外来务工人员在沪居住超过3年的共占72%。
外来务工人员居所总体较为稳定。当前宅所居住时间在1-3年的占41.6%,3-5年的占到26.4%,不到一年的占15.6%,5-10年占12%,大于10年的占4.4%,在当前宅所居住1年以上的占到84.4%。
2.就业状况
外来务工人员六成以上从事制造业。从就业行业看,从事制造业的占6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8%,批发和零售业占5.7%,建筑业占5%,住宿和餐饮业占4.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各占3.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3.1%,从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和教育业各占1.9%,从事农林牧副业和金融业的各占0.8%。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各占0.4%。
从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其他雇员[1]占到八成以上。被调查外来务工人员中是雇主的占1.9%,公职人员占1.9%,事业单位人员占1.5%,国有企业雇员占1.5%,其他雇员占82.9%,农业自营占0.8%,非农自营占9.5%,以其他单位雇员为主,占到八成以上。
从就业职业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五成以上。在所有的就业职业中,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13%,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2.2%,专业技术人员占9.9%,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占8%,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2.7%,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0.8%,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53.4%。
3.婚姻状况
被调查外来务工人员七成有配偶,近八成在沪同住。从婚姻状况看,被调查外来务工人员中,有配偶的占69.2%,未婚的占29.6%,离婚的占0.8%,丧偶的占0.4%。从配偶的户籍看,配偶是同县人的占33.7%,同省人的占27.9%,同村人的占18.6%,是其他省市人的占10.5%,上海人的占9.3%。从夫妻居所看,配偶在上海同住的占78.5%,在上海不住一起的占6.4%,不在上海的占15.1%。
外来务工人员婚姻状况良好。从对婚姻的满意程度看,被调查外来务工人员与配偶关系比较好的占80.9%,还可以的占17.9%,维持的占1.2%。从婚姻状况自评情况看,非常满意的占51.8%,比较满意的占39.4%,一般的占8.8%。
四成以上未婚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太忙。对于未婚的被调查者,谈及未婚的主要原因,45%是因为工作太忙,25.3%认为年龄还小,13.3%认为收入不高,6.7%是因为没有住房,5.3%的不想结婚,4%找不到合适对象,1.3%是因为对方要求较高。未婚者中有22.4%表示不会在上海期间找对象。
4.子女状况
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目前在沪的占到近五成。被调查外来务工人员有1个子女的占54.7%,2个的占36.5%,有3个的占8.8%,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所有子女中,男性占58.4%,女性占41.6%,男性比女孩多16%。子女目前在上海的占48.6%,在老家的占38.7%,其他省市的占12.7%。
子女就学以公办学校为主。在上学的子女,71.2%就读于公办学校,9.6%就读于民办学校,9.6%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9.6%就读于其他学校,以公办学校为主。
期望子女来沪发展的占近七成。对子女的期望,希望子女来上海发展的占69%,在老家发展的占17.1%,去其他省市发展的占9.5%,其他占4.4%。
5.计划生育执行与评价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好评率超六成。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认为比较好的占46.4%,认为一般的占27.8%,认为非常好的占19.8%,不太好的占2.4%,不清楚的占3.6%。
七成以上希望有两个小孩。认为一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最好的人最多,占73.7%,其次是1个孩子,占24.6%,认为3个孩子最好的仅占1.7%。可以看出,认为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最好的想法成为主流,务工人员大多认为1个孩子太少,但每个家庭2个以上孩子的观点也并不受欢迎。对于希望家中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的问题上,48.2%的认为男女都可以,22.4%的男女都想要,希望是男孩的占18.9%,希望是女孩的占10%,都不想要的占0.5%。
6.对上海的评价与期望
对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满意率77.4%。调查数据显示,对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非常满意的占54.8%,比较满意的占22.6%,一般满意的占21%,不太满意的占1.6%。
外来务工人员对在沪融合程度满意率68%。调查数据显示,对上海接纳外来农民工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的占54%,一般满意的占30%,非常满意的占14%,不太满意的占2%。
对自己在上海生活状况满意率60.6%。其中,比较满意的占53.9%,一般的占36.5%,非常满意的占6.8%,不太满意的占1.6%,很不满意的占1.2%。
对自己工作状况满意率50.6%。比较满意的占45.4%,一般的占46.5%,非常满意的占5.3%,不太满意的占2%,很不满意的占0.8%。
对自己居住状况满意率47.8%。一般的占44.6%,比较满意的占43.8%,不太满意的占6%,非常满意的占4%,很不满意的占1.6%。
对自己收入水平满意率32.1%。对自己收入水平觉得一般的占57.8%,比较满意的占30.9%,不太满意的占8.9%,非常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各占1.2%。
二、存在问题
1.社会公平亟待关注
调查发现,社会公平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幸福感影响最大,占25.7%,祖国强盛占23.7%,家人健康占18.9%,收入增加占18.5%,事业成功占12%,安居乐业占0.8%,老有所养占0.4%。社会公平建设成为目前外来务工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需加强
当问及最需要政府哪方面的帮助时,有65.1%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需要医疗保障方面的帮助。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居住在在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可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缴纳标准、保障水平总体较低。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需进一步加强。
3.城乡结合部治安情况需改善
对上海治安情况的评价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对城乡结合部的满意率为69.9%,均低于上海总体和自己居住小区82.7%和74%的满意率,可见城乡结合部作为外来人口集聚和流动较强的区域,在交通、流转、治安等综合性服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4.养老保险需进一步普及
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占到50%。其他,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占11%,(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占3%,商业养老保险占1.3%,其他养老保险占15%,除此之外,仍有19.7%的人未参加任何养老保险,外来务工人员存在养老缺口,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推动社会公平,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益
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看病、子女上学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公平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要从政府层面上进一步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无差别化市民待遇,一是从政府机关做起,切实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公平对待;二是从体制上建设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法律环境;三是发挥好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当地。
2.促进全市医疗资源向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倾斜
我区医疗资源分配仍存在不均衡。城郊结合部、郊区等人口导入区,优质医疗资源面临缺口。要逐步解决医疗资源大多在城市中心和大医院集中的现象,保证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费用供给,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注重城市的合理开发,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
城乡结合部由于离市区、镇区较为便利,外来人员较多、流动较快而造成开发过快,缺少规划,在环境卫生及治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在城市建设推进中既要着力于城乡结合部过快发展的补救式规划,又要避免新的城乡结合地区出现同类情况,尽量做到城市建设规划先行,保证城市有序发展,“质”“量”同步。
4.加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快养老保险省际衔接制度建设
被调查外来务工人员中有将近二成的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险。外来务工人员存在养老缺口。由于上海养老金缴付标准较高,对账面工资有所影响,部分务工人员不愿交纳养老保险;此外,养老保险的跨省转移及退休后养老金受益标准存在地区差异,也造成部分人不愿交纳保险金。从务工人员利益出发,积极研究养老保险的省际衔接工作,免除养老保险交纳高受益低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险缴纳热情,提高整体养老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