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非公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扩大人才效应

奉贤区统计局 2015-06-17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中国企业正处在战略转型下的组织变革新阶段,人才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人才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作为促进社会生产力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领域人才队伍的崛起壮大,整体综合素质的优化提高,将有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全区非公有制领域人才发展状况,根据《关于开展本市非公有制领域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通知》(沪人社力〔2014〕827号)的要求,国家统计局奉贤调查队对全区2014年非公有制领域人才状况开展抽样调查。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共确定非公有制领域样本企业364家涉及17个行业,由于关停并转、搬迁等原因,最终有效样本339家。推算结果显示,我区非公有制领域从业人员数与人才数逆向而行,从业人员数较上年有所下降,而人才数则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深入推进,2014年我区非公有制领域企业从业人员数57.9万人,比上年下降1.6%,人才总数(包括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级技能人员)22.0万人,较上年增加8.5%,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8.0%;其中,经营管理人员10.8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0万人(不包括在管理岗位工作的专技人员),高级技能人员1.2万人。
  二、2014年我区非公有制领域人才现状评价
  1、制造业仍为人才主要聚集地,批发零售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大行业人才数增幅较大,而建筑业人才数大幅下降
  2014年我区非公人才依旧集中在制造业。数据显示,制造业人才14.2万人,比上年增长25.3%,占人才总数逾六成(64.5%)。批发零售业人才2.3万人,比上年增长17.0%,占人才总数10.5%。2013年人才数占比位列第二的建筑业2014年人才数仅1.7万,下降33.7%,占人才总数7.7%。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才已增至1.6万人,较上年增长50.3%。
  同时,其他人才数增幅较明显的行业有:教育行业人才0.22万人,比上年增长27.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人才0.17万人,较上年增加24.6%。
  2、制造业专业技术及技能人员质量有所提高,但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部分行业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或高技能人才流失的现象
  从人才细分来看,2014年我区制造业专业技术及技能人员质量较上年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才及高技能人才增长较快,且中、初级技能人员数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14年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达6.4万人,比上年增加50.2%,高技能人才达0.8万人,比上年增加25.0%;而中、初级技能人员18.2万人,较上年减少13.6%。同时,制造业人才学历水平较上年有大幅提高,中高学历(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由2013年的56.9%提高到2014年的70.9%。
  但部分行业则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或高技能人才流失的现象。2014年建筑业专业技能人才数1.1万人,较上年减少28.9%,高技能人才数0.1万人,较上年减少2.9%;批发零售业专业技术人才数0.8万人,较上年增加71.5%,但高技能人才数0.07万人,较上年减少39.3%。
  3、专业技术人才数增幅达两位数,人才学历水平显著提高
  2014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大幅增加推高了非公人才整体学历水平,中高学历人才显著增加。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才达10.5万人,比上年增长22.3%。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0.8万人,较上年增加50.5%;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0.7万人,较上年增加39.9%;中级专业技术人才2.3万人,较上年增加26.7%;初级专业技术人才6.1万人,较上年增加31.1%。
  中高学历人才数及占比均增幅明显,大学专科学历及以上人才14.2万人,占人才总数的64.9%,较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达1.1万人,占人才总数的5.0%,较上年增加0.6万人;大学本科学历人才达6.3万人,占人才总数的28.8%,较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大学专科学历人才6.8万人,占人才总数的31.1%,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同时,低学历人才占比呈下降趋势。中专及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才7.7万人,占人才总数的35.1%,较上年下降13.4个百分点。
  4、持证人数增幅显著,占比依然偏低
  我区非公人才持证人数持续增长,但占比仍有待提高。数据显示,2014年人才持证总数2.2万,比上年增加57.1%,占人才总数的10.1%,占比比上年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具有国家评定的专业技术职称的已达1.3万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0.9万人。
  三、对我区非公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帮助企业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做好人才储备,避免人才断层。人才梯队建设能够引导企业从企业内部和市场中发现优秀人力资源(包括培养在职研究生等),在实践中培养大批人才,同时激发人才的创造精神,形成继任者的人才源泉,为实践企业的愿景和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可通过结合几个重点企业由点及面帮助企业从被动地依据工作岗位需要选拔人才,向主动地依据战略发展需要选拔人才转变;从出现缺口再来应急的低层次人才运作,向重视内部选拔关键人才,外部引进储备战略型人才、管理型人力资源在职研究生人才转变;从满足企业当前生产经营需要,向满足企业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高度培养人才转变;从几个部门、少数人才的培养,向各个层次、各个序列的人才培养转变。
  2、积极主动发挥人才服务支撑作用,为人才建设解决后顾之忧。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要做到“识才、爱才、用才”,就要打造一个适合人才生活与发展的环境。要紧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服务环境和保障环境,要在生活待遇上做好服务,制定相关服务和保障措施,积极创造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设立人才服务专窗,积极推进各项与人才供求密切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的落实,如户籍管理制度、商品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
  3、继续推进校企合作,打造人才高地建设,构筑人才发展平台。可利用大学园区的智力优势,科教园区的产业优势与城市园区的服务优势,推动在奉高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奉贤创新企业可以就近利用智力资源,高校科技成果可以就近转化。一方面集聚人才资源,释放智力资源,将区内重点高校(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等)内的高层次人才纳入我区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平台,促进高校人才进一步融入奉贤,对社区、校区、园区融合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实施校企合作培养,邀请各高校为非公企业在职员工提供诸如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等的专业培训服务。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