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 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

金山区统计局 2015-10-20
在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统一部署下,国家统计局金山调查队、金山区统计局自2010年开始连续六年开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调查。构建了由生态效应、生态环境、生态保护和生态进步4个方面27项核心指标组成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通过有关指标完成目标值 的程度,综合形成量化本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目标实现的程度。 从近年来的统计监测结果看,金山区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总体情况稳定,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趋于优化,生态效益趋好;但生态承载能力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绿色发展道路依然漫长。
    一、金山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从近五年来的统计监测结果看, 金山区资源环境总体日趋向好,目标实现程度逐年提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2014年,金山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稳定向好,总体目标实现程度为82.7%,比2010年的72.6%提高10.1个百分点,呈现以每年2%百分点的速度逐年稳定上升的态势。其中,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效应目标实现程度均比2010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目标实现程度差异逐步缩小(见表1)。
表1  2010年-2014年金山区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 目标实现程度

评价指标
目标实现程度(单位:%)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总目标实现程度
72.6 
74.6 
79.8 
81.1 
82.7 
生态环境
70.6 
71.4 
82.7 
81.5 
83.2 
生态保护
68.9 
69.3 
73.4 
78.0 
78.3 
生态进步
93.0 
89.3 
88.7 
89.3 
90.4 
生态效应
63.3 
72.0 
77.1 
77.8 
81.0 

从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进步和生态效应四个方面实现程度分类来看,2014年金山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1.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实现程度为83.2%。
生态环境主要反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可利用程度,现设置9项基础指标,包括绿化、水、空气、农田以及生态农业等指标。近年来,金山区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2014年金山区生态环境目标实现程度为83.2%,比2010年的70.6%提高12.6个百分点,目标实现程度提升迅速(见表2)。测评结果显示,本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林木绿化率持续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保持稳定,农业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进一步夯实。
  表2 2010-2014年金山区生态环境分项指标情况

评价指标
单位
测评数据
目标值
目标实现程度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生态环境
 
 
 
 
 
 
 
70.6
71.4
82.7
81.5
83.2
林木绿化率
%
15.77
15.85
16.48
16.52
16.74
20.5
76.9
77.3
80.4
80.6
81.7
河面率
%
6.9
6.7
6.7
6.7
6.7
10.1
68.3
66.3
66.3
66.3
66.3
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
%
51.7
48.3
54.8
43.8
54.2
80
64.6
60.4
68.5
54.8
67.8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94.2
94
97.8
95.1
98.1
90
100
100
100
100
100
农业用地变化程度
%
-4.4
-1.64
-0.4
-0.02
-0.93
0.62
100
100
100
100
100
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80.87
99.5
98.65
97.31
95
95
85.1
100
100
100
100
主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
%
60
65
70
72
72
95
63.2
68.4
73.7
75.8
75.8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
%
57.32
57.77
61.06
63.6
63.81
95
60.3
60.8
64.3
66.9
67.2
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率
%
3.95
3.83
81.47
94.55
97.35
16.4
24.1
23.4
100
100
100

    (1)林木绿化率持续提升,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2010-2014年林木绿化率稳步提高,从2010年的15.77%增至2014年的16.74%。林木绿化率目标实现程度已连续三年保持在80%以上,且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2)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有所提升。
    2010-2014年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由51.7%增至54.2%。2014年目标实现程度为67.8%,比2010年的64.6%提高3.2个百分点,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我区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等工作,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控制。
(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良好发展趋势。
2010-2014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保持在95%左右,目标实现程度均达到100%,金山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4)农业用地变化程度趋于平衡,基本保持稳定。
2010-2014年农业用地变化程度由-4.4%调整至-0.93%,逐步趋向平衡,目标实现程度五年来均为100%,变化程度基本保持稳定。金山区严格按照“以建设促保护”的思路,围绕金山区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进行万亩设施粮田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稳定了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提高了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质量和集中连片程度,农业用地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
(5)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明显。
2010-2014年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80.87%增至95%,自2011年连续四年目标实现程度达到100%且发展势头稳定向好。2014年,我区结合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产量达7122.19吨,比2013年增加6.6%;总产值4997.34万元,比2013年增加36.9%,利用秸秆21015.8吨。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上消除了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实现了秸秆多途径广泛利用。 
(6)主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增长稳定。
2010年-2014年主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由60%增至72%,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目标实现程度仍未达到80%,且2013年与2014年处理率均保持在72%,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7)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有所提高,总体趋势良好。
    2010-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由57.32%增长至63.81%,虽覆盖率提升速度较为缓慢,但总体趋势稳定向好。目前我区商品有机肥年推广应用数量稳定在3万吨左右,通过近10年的推广应用,改善和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化肥用量。从2010年到2014年,全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耕地面积由31707公顷增长到32800公顷,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促进了全区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
(8) 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率增长迅速。
    2010-2014年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跨越式增长,从3.95%增至97.35%,目标实现程度达到100%,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4年底,全区共有185家无公害获证企业,申报产品总产量为68.89万吨。共有绿色食品获证单位18家,认证产品22个,认证总量为1.21万吨。全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97.35%,位居全市第一。金山蟠桃和枫泾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亭林雪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评审。
    2.生态保护持续开展,目标实现程度为78.3%。
生态保护主要通过对工业企业排污、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等方面治理和控制,以及积极采纳、推广有效措施所取得的实效。共设置7项指标,包括在城市建设中污染治理的投入、控制污染物排放、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程度等指标。近年来,金山区坚持污染预防和环境治理相结合,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4年,金山区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程度为78.3%,比2010年的68.9%提高9.4个百分点(见表3)。在评价体系的四个方面中,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程度起点较低、提升较快,压力和希望并存。测评结果显示,2014年金山区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是环保投入持续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力加强、污水处理水平和能力稳步提高,生活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化肥施用强度下降,有效地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
表3  2010-2014年金山区生态保护分项指标情况

评价指标
单位
测评数据
目标值
目标实现程度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生态保护
 
 
 
 
 
 
 
68.9
69.3
73.4
78
78.3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31.01
26.87
24.59
17.26
15.95
3.6
11.6
13.4
14.6
20.9
22.6
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5.22
4.79
4.39
3.99
3.48
0.34
6.5
7.1
7.7
8.5
9.8
城镇污水处理率
%
78.79
80.26
82.3
83
84.1
80
98.5
100
100
100
10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59.1
63.4
74.5
94.2
100
100
59.1
63.4
74.5
94.2
100
生态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
78.9
78.9
78.9
80.36
80.36
70
100
100
100
100
100
化肥施用强度
千克/亩
49.3
52.07
44.36
42.04
44.29
37
75.1
71.1
83.4
88
83.5
环境保护投资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
%
3.67
3.88
4.21
3.56
3.99
3
100
100
100
100
100

    (1)二氧化硫排放强度降幅明显。
2010-2014年,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从29.07千克/万元下降至15.95千克/万元,年均降幅达到13.9%。虽然测评数据距离3.6千克/万元的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但发展势头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
(2)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逐年降低。
2010-2014年,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从5.22千克/万元下降至3.48千克/万元,年均降幅为9.6%。
    (3)城镇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实现程度连续四年100%。
2010-2014年城镇污水处理率从78.79%上升至84.1%,自2011年开始,其目标实现程度已连续四年达到100%,,提前完成了十二五末目标值。截止2014年底,辖区内城镇化地区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达到80%,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水环境污染源截污纳管率达到80%。实现污水收集总管全覆盖。
     (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迅速。
近年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步提高,我区继续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的建设,加快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的建设。2010-2014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59.13%提高到100%,无害化处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5)环境保护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针对生态资源的环保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从2010年的13.35亿元增至2014年的22.74亿元,年均增幅达14.2%。
(6)化肥施用强度稳步下降,农户过量施肥现象减少。
2010-2014年,化肥施用强度从49.3千克/亩下降至44.29千克/亩,年均降幅为9.6%。2014年目标实现程度为83.5%,比2010年的75.1%提高8.4个百分点。从2010年到2014年,全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耕地面积31707公顷增长到32800公顷,化肥使用量(折纯量)的19441吨降至17459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化肥用量,改善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全区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
    3.生态进步保持稳定,目标实现程度为90.4%。
生态进步主要反映社会进步使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有更高的认识,共设置5个指标,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耕地优良率、公众对环境保护满意度、居民生态文明指数等。近年来,金山区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积极探索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经济发展,着力加快生态城区建设步伐,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
2014年,金山区生态进步目标实现程度为90.4%,比2010年的93%略降2.6个百分点,主要是与世博期间相对照,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有所下降(见表4)。测评结果显示,我区不断推进生态城区建设,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日趋显现,饮用水源地水质、土壤基础地力保持稳定,居民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程度较高。
  表4  2010-2014年金山区生态进步分项指标情况

评价指标
单位
测评数据
目标值
目标实现程度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生态进步
 
 
 
 
 
 
 
93.0
89.3
88.7
89.3
90.4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17.31
17.71
18.3
17.99
19.95
14.2
100
100
100
100
100
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92.8
94
93.2
93.2
90.1
90
100
100
100
100
100
耕地优良率
%
81.8
85.2
88.5
87
87.8
90
90.9
94.7
98.3
96.7
97.6
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
%
76.2
63.63
61
62.55
65.63
95
80.2
67
64.2
65.8
69.1
居民生态文明指数
%
82.8
79.4
77.8
79.3
79.9
85
97.4
93.4
91.5
93.3
94

    (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标,绿地生态服务功能日趋显现。
自2010年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即超过人均14.2平方米的目标值,连续五年目标实现程度达100%。2014年达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5平方米,比当年度12.64平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12.64平方米多7.31平方米。目前金山区共有7个市级公园和1个镇级公园,公园布局合理、分布均衡,功能健全的公园绿地对居民免费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日趋显现。
   (2)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基本保持稳定。
    2014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0.1%,自2010年开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在90%-95%之间,目标实现程度均为100%,水质达标基本稳定。
    (3)优质土壤地力面积比例提高,耕地优良率接近目标值。
    2014年基本农田保护地面积2.8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3.3%。耕地土壤基础地力基本保持稳定。2014年耕地优良率即前三等地力面积比例为87.8%,比201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目标实现程度为97.6%,前三等地力所占比例有所提高,我区地力处于稳步提升中。
    (4)居民生态文明指数目标实现程度超九成。
2014年居民生态文明指数为79.9%,目标实现程度为94%。近五年来均保持在居民生态文明指数80%左右,目标实现程度保持在95%以上,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较为稳定。近年来,金山区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类传播媒体,广泛开展环保行为的宣传教育,提倡环境保护为荣、损害环境为耻,引导公众逐步养成低碳、文明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生态效应提升明显,目标实现程度为81%。
生态效应主要反映在保护自然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民生改善的和谐程度,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基础。共设置6项指标,包括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之比、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万元GDP能耗、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等方面的指标。近年来,金山区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2014年金山区生态效应目标实现程度为81%,比2010年的63.3%提高17.7个百分点(见表5)。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进,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和谐同行,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表5  2010-2014年金山区生态效应分项指标情况

评价指标
单位
测评数据
目标值
目标实现程度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生态效应
 
 
 
 
 
 
 
63.3
72.0
77.1
77.8
81.0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10048
11768.3
12917.9
14516.9
15724
15000
67
78.5
86.1
96.8
100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
35.8
35.8
37.4
37.9
39.2
65
55.1
55.1
57.5
58.3
60.3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0.83
2.09
2.39
1.88
2.32
3.5
23.8
59.8
68.4
53.6
66.2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之比
-
1.03
1.03
1.03
1.03
1.03
1
97.3
97.4
96.8
97.5
97.5
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
-
6.26
5.23
4.66
4.49
4.27
2.5
40
47.8
53.6
55.6
58.5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58
0.52
0.46
0.49
0.47
0.46
80
88.8
100
94.5
97

    (1)人均生产总值持续上升,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2010-2011年期间,人均生产总值快速发展,年均增幅16.8%,金山环境质量随着人均生产总值增加退化的速度减缓;2012-2014年期间,人均生产总值平稳发展,年均增幅10.1%,伴随着人均生产总值的持续稳步提高,金山环境质量随人均生产总值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人均生产总值为倒U型关系。
(2)三产占比增加,三大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2014年金山三大产业比重为2.4:58.4:39.2,与2010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二产下降2.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3.4个百分点,形成了二产为主、三产为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新特点。经济增速处于合理运行区间,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一步提升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10-2014年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保持在97分以上(满分100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也保持在95分左右。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农村居民的饮用水、燃气、交通、住房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之比稳定在1.02-1.03,趋近于目标值1,目标实现程度也基本保持在97%以上。
    (4)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逐渐缩小。
    2014年目标实现程度为58.5%,比2010年的40%提高18.5个百分点。2010年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为6.26,城镇居民平均养老金为1877元/月,而农村居民平均养老金仅为300.1元/月。经过几年统筹落实相关人群的社会保障,稳步提高新农保养老金水平,截至2014年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已缩小至4.27,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14年城镇居民平均养老金为2731元/月,农村居民平均养老金为638.9元/月,较2010年分别增长了45.5%和112.9%。
    (5)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能耗稳步降低。
2014年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47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2.7%。且从2010-2014年,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年均降幅达到5.1%。随着资源能耗的降低,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也逐步下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成效
    1.结合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生态资源污染防治。
     一是 加大投入力度,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启动率100%,2012-2014年已投入资金约33亿元; 二是 深入推进金山卫化工集中区域环境整治,实际整治项目共12大块120个项目,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得到改善; 三是 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2014年共审批环评文件1163份,否定不符合产业定位和环保要求的项目18个,完成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140家; 四是 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2014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023人次,监察企事业单位4129户次,对存在隐患的企业发出整改通知776份,对228家违法排污企业进行立案,处罚金额943.4万元; 五是 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2014年共受理并调处环境污染信访投诉2829件,较去年上升了36.4%。
2.以河道整治和截污污水处理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一是 制订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纳入到对各街镇(工业区)党政班子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顺利通过国家水利部组织的验收; 二是 健全水务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对全区410座泵(闸)、9983户生活污水处理系统、334公里区镇两级污水管网落实市场化长效养护; 三是 不断完善截污治污设施,全力推进600个污染源的截污纳管改造,已完成502家污染源的改造(占83.7%),取得排水许可证279家(占46.5%),关停31家,进展情况位于全市郊区前列; 四是 强化水务行政执法,开展执法检查704次,出动行政执法检查人员2202人次,与去年相比,执法检查增长248%,立案增长122%,行政处罚增长304%。    
3.以能源结构调整为目标,重点开展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 着力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我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工作任务共计53项,目前已启动44项,完成4项; 二是 建立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接受社会监督,公众可以通过区环保局网站了解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4.积极开展废弃物清理减量工作。
一是 加快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实施,2014年内完成3家工业企业和4家规模化畜禽场工程减排项目; 二是 深入开展不规范畜禽养殖整治。全区整治不规范畜禽养殖150户,外来务农人员从2013年底的9290人,减少到8017人。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生态承载力挑战
1. 环保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
    近年来,金山区环保投入与快速的城镇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治理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五年来,金山的环保投入以14.2%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但环境保护投资相当于金山区生产总值比重却基本保持在4%以下(2012年为4.21%)。而2013年环保投入还出现了逆增长,在经济发展付出巨大环境代价的背景下,环保投入的增速应进一步提高。
     2.农业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近年来,全区主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和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都有明显提高,但目标实现程度仍偏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仍需进一步加强。同时目前还缺乏推动畜禽粪便以及病死畜禽等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制度,废弃物处理费用较高,资金、技术投入明显不足。
     3.主要污染物排放有待加强控制。
空气质量方面,2014年二氧化硫排放强度15.95千克/万元,目标实现程度为22.6%,距离完成目标值差距较大;2010-2014年排放强度的降幅呈现出波动性,从-13%回弹至-7%,降幅收窄。
水资源质量方面, 一是 2014年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为54.2%,目标实现程度为67.8%;2010-2014年期间达标率均在40%-50%间徘徊。 二是 而作为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指标化学需氧量(COD,下同),近五年的年均目标实现程度均不超过10%。至2014年末,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为3.48千克/万元,目标实现程度仅为9.8%。主要原因是工业和生活型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重居高不下,减排难度较大。
四、加快绿色变革与转型的几点建议
1.调整结构,加快提升绿色产业集聚。
以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为主线,一方面,从源头上把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环保关口;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大力支持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从税收上和资金上给予环保型企业支持,鼓励企业发展节能减排项目,从而推动现有产业尽快走入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新型发展道路。
2. 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发展机制,严格控制养殖规模。
     一是 全面有序推广大田生态种植技术。通过建立生态农业专项发展基金等形式,全面有序的推广“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等水稻生态种植技术,既极大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是 禁止新建规模化养猪场和奶牛场。对现有的规模化养殖场,以市里下达养殖保有量为基础,对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规模化养殖场,鼓励其升级改造、推广清洁养殖技术;对部分规模化养殖场走减量化,关停复耕;对不规范、无证养殖,加大整治取缔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养殖废水对周边河道的环境污染。
3.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倡导低碳绿色消费观。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环保行为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用法律、经济、宣传和行政手段发动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特别要加强对绿色消费观念的宣传。从倡导绿色产品、转变消费观念、加强对物资的回收利用如大量的建筑垃圾、可循环利用包装等方面入手,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改变目前以机动车优先的大马路城镇建设理念,专设非机动车通道,并辅以便捷城区公交环线和机动车停车收费政策,鼓励公众以自行车和公交作为城区内出行的主要方式。
  
撰稿:蒋俊
 
  附录 指标解释:
1、城乡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之比:指城市居民居住质量指数比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
2、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指城市居民养老金与农村居民养老金的之比。
3、林木绿化率:指行政区域内各类绿地、林地占地面积和行道树、四旁树等绿化投影面积与行政区域总面积的比率。
4、河面率:指河面积除以区域总面积,数据基础为全市航空遥感影像资料。
5、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指对区域内骨干河道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进行水质评价,以反映区域内水环境状况。
6、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指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
7、农业用地变化程度:指年末农业用地变化面积与年初农业用地面积之比。
8、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水稻、麦子收获的秸秆,直接还田、用作有机肥辅料、食用菌基质,以及沼气制取等综合利用数量占产出的秸秆总量的百分比。
9、主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指通过沼气、堆肥等方式利用的畜禽粪便的量占畜禽粪便产生量的百分比。 
1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
11、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率: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占全区地产农产品的比例。
12、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指当年每实现万元增加值时二氧化硫排放量。
1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指当年每实现万元增加值时COD排放量。
14、城镇污水处理率:指经过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二级以上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量占城镇污水排放总量的比重。
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用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工艺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的处理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比重。
16、化肥施用强度:指单位农田面积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
17、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指当年城市环境保护投资占当年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报告期末城区内城市非农人口平均拥有的公园绿地面积。
19、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指根据环境保护部《“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指城市市区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取得的水量中,其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和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的数量占取水总量的比重。
20、耕地优良率:指前三等地力耕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21、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度:指对环境满意的公众所占的百分比。
22、居民生态文明指数:指人们通过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从而尊重和维护自然环境、着眼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为和做法的综合评价。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