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本市运输邮电业发展情况

上海市统计局 2002-04-15

2001年本市运输邮电业发展情况


   &nbsp2001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发送量632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1%;完成旅客周转量286.9亿人公里,增长13.7%;完成货物运输量51773.2万吨,增长3.2%;完成货物周转量6918.7亿吨公里,增长5.8%。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95.52亿元,增长13.9%。全市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325.82亿元,增长8.2%,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6%。上海运输邮电业 “十五”期间开局良好。

    一、2001年运输邮电业发展情况

    1、运输量增长,运输结构更趋合理
    2001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运量、所占比重详见表1:


    表1: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货运量及比重

 
货运量
客运量

2001年(万吨)

比上年增长%
2001年比重%
2000年比重%
2001年(万人)
比上年增长%
2001年比重%
2000年比重%
合计
51773.3
3.2
100
100
6324.4
11.1
100
100
铁路
3308.5
1.4
6.4
6.5
3231.2
8.4
51.1
52.3
公路
28869.1
1.8
55.8
56.6
1508.0
17.6
23.8
22.5
水路
19495.7
5.7
37.6
36.8
542.9
0.7
8.6
9.5
民航
100.0
13.6
0.2
0.2
1042.3
16.9
16.5
15.7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市各种运输方式客货运输的增长情况以及所占比重的变化。在货运方面,公路运输比重比上年有所下降,水路运输有所增长,铁路、民航运输比重基本持平。在客运方面,铁路、水路运输比重有下降趋势,公路、民航运输有增长趋势。
    在客、货运市场,铁路和公路的竞争依然较激烈。从目前情况看,铁路运输仍然是远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平均运距在350公里左右。2001年铁路客运在客运市场所占份额为51.1%,比上年减少1.25个百分点,平均日发送旅客8.9万人次。
    随着公路运输网的不断完善,公路运输发挥灵活方便,门到门服务的特点,为公路客运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为中远、近距离运输的首选。公路客运保持增长势头,2001年比上年增长17.6%,市场份额达23.8%,比上年增加1.32个百分点,长途客运线路条数达1566条,平均日发送旅客4.1万人次。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逐步建立,使水路货运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2001年水路货运量的增幅达5.7%,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远洋运输7129万吨,比上年增长1.5%;沿海运输10182万吨,增长8.4%;内河运输2185万吨,增长8%。国内运输的增长快于国外运输。
    随着上海对外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两个机场的建立,民航的客、货运输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本市乘飞机出行的旅客占16.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2、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增长
    在宏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环境下,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继续构筑高平台。2001年完成吞吐量2.21亿吨,比上年增长8.1%。
    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34万TEU,比上年增长13%。集装箱航班密度达1045班/月。尽管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但国外船公司仍看好上海,有近70家国外船公司在沪设立分支机构。近年来,上海港不断扩大港口集装箱的通过能力。2001年,外高桥港区率先试行“海上国际集装箱电子装卸单”,使货物出运更为快捷、准确。24台桥吊先后在外高桥一、二、三期码头安装到位,形成外高桥港区规模装卸能力,使大型集装箱船舶靠岸后24小时离港成为现实。2001年,上海在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第五,又比上年提前了一位。
    2001年,上海港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8653.3万吨,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外贸进口5216.3万吨,增长14.7%;外贸出口3437万吨,增长11.4%。

    3、上海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占华东地区半壁江山。     2001年,上海机场飞机起降19.41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066.0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9%、16.8%和13.8%。目前,华东地区营运机场有33个。2001年,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华东地区的47.3%,货邮吞吐量占66.6%。
    外国航空公司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2001年驻沪外国航空公司达27家,外航旅客吞吐量比重为17.4%,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外航货邮吞吐量比重为35%,增加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航空市场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加大,竞争也将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外国航空公司将进入上海市场,也将推动上海机场客货吞吐量的增长。
    至2001年底,与上海通航的城市达143个,其中:国际及地区70个,国内73个。

    4、货运代理业发展较快
    近年来,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带动了本市与航运业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国际货运代理业发展很快,到2001年底已发展到319家,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9家,外商投资企业有54家。
    2001年,本市货运代理业营业收入达219.05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4.52亿元,外商投资企业35.52亿元。

    5、邮电通信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1年上海的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69.6亿元,增长13.6%;邮政业务总量完成25.92亿元,增长16%,详见表2。

表2:通信业主要指标

  计量单位 2001年 增长%
固定电话用户 万户 616.4 12.3
移动电话用户 万户 626.2 73
无线寻呼用户 万户 300.8 -12
交换机容量 万门 738.5 7.7
长话业务电路 万路 19.1 48.1
长途交换机容量 万路端 17.1 0
本地网内电话通话量 亿次 344.7
国内长途、国际、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 亿分钟 16.0 -39.2
IP电话通话时长 亿分钟 13.7 2.1倍
移动电话通话时长 亿分钟 99.4 45.5

   
    2001年7月固定电话初装费和移动电话入网费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2001年上海固定电话用户较上年增长67.4万,增幅为12.3%。移动电话用户增长更为迅猛,2001年比上年增长了264.2万,增幅达到7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首次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无线寻呼用户减少41.2万,减幅为12%。
    2001年上海电话交换机容量较上年增长53.1万门,增幅为7.7%;长话业务电路增长6.2万路,增幅为48.1%;长途交换机容量与上年持平。
    2001年主要电信业务量方面,本地网内电话通话量年内计次方式发生了改变。国内长途、国际、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较上年减少了10.3亿分钟,减幅达39.2%;IP电话通话时长增加9.2亿分钟,增幅为2.1倍,IP电话由于其资费上的优势,再加上技术的不断完善带来的话音质量的提高,已为越来越多的电信消费者所接受;移动电话通话时长增长31.1亿分钟,增幅为45.5%。
    本市邮电通信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为46.5线/百人,住宅电话普及率为97.1%,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7.2部/百人。
    本市邮政部门积极推进市场营销,邮政业务增长较快。2001年业务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主要业务如下:完成包件556.8万件,增长33.8%;完成函件7.99亿件(含邮送广告),增长17%;完成特快专递847.5万件,比上年增长11.2%;报刊累计定销13.6亿件,增长10.8%;储蓄期末余额183.7亿元,增长19.7%。
    至2001年底,上海邮政已与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封关系,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已通达19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特快专递已通达1985个市、县地区。

    二、2002年运输邮电业发展展望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市场将全方位对外开放。“十五”期间,上海要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本市运输邮电企业面临比以往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但竞争将更加激烈,既有国内的竞争,又有来自于国际的竞争,必须积极应对。
    由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将促进消费品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预计2002年物流的货源将会增长。本市一些新建的企业,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在组建初期就引入了国际物流概念,运用具有一定规模的运输体系,满足其运输的需求。因此,本市各类运输企业要适应这一市场的变化,拓展市场,优化服务,提高效益。
    公路运输企业应发展货运出租、集装箱专用车、商品发送车、高等级的厢式货车等,以适应本市港口、汽车工业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等运输的需要。
    铁路运输要进一步提高货运的集装箱化。2001年铁路集装箱运量为249万吨,占铁路货运的比重仅为7.5%,而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占港口货物吞吐量比重为26.7%,铁路在海铁联运方面还有一定潜力。
    目前已有70多家外国船公司和27家外国航空公司在沪开设了分支机构。外资企业的参与,给水路和民航运输带来了繁荣,但本市企业与国外企业间在国际业务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本市水路和民航企业必须加强营销,调整运力,控制成本,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上海正在加快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建设,长江口河道也不断拓展,以备第六代集装箱船的到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港口集装箱业务将有很大的增量空间。上海港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港口环境,加快港口信息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国际船公司的分支机构落户上海,接纳更多的集装箱班轮挂靠上海港;同时增强对国内的辐射能力,提升上海港的整体竞争水平。
   
   
   
                            撰稿:宗翔奋 核稿:严 军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