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国有企业改制平稳推进
上海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扎实工作,结合政府的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企的分开,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使全市795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市重点扶持的大中型企业集团中的非工业企业,下同)的经济运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至2001年末,资产总计达939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净资产为4508.72亿元,增长19.3%;资产负债率为50%,下降1.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4932.43亿元,增长15.8%;利润总额为26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至2001年末,已有逾六成的企业、近九成的资产进行了改制。根据近三年的统计调查资料分析,本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改制情况如下:
一、企业改制稳步推进
1、本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改制面不断扩大
2001年,在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中,已改制企业为513户,占全部企业的64.5%,分别比1999年和2000年提高了9.6个和2.5个百分点;已改制国有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所涉及的资产达8236.26亿元,占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资产的87.6%,分别比1999年和2000年增加3.4个和1.8个百分点。
2、地方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改制步伐略快于中央在沪企业
在已改制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中,至2001年末,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已改制的有452家,改制面达64.9%,比中央在沪企业改制面高3.1个百分点;地方改制企业涉及的资产达5250.69亿元,占全部地方企业的92.2%,比中央在沪企业高11.6个百分点(见表1)。
表 1 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改制情况表
分组 |
企业单位数(个)
|
中央
|
地方
|
资产合计(亿元)
|
中央
|
地方
|
总计 |
795
|
99
|
696
|
9399.23
|
3703.91
|
5695.32
|
已改制 |
513
|
61
|
452
|
8236.26
|
2985.57
|
5250.69
|
未改制 |
282
|
38
|
244
|
1162.97
|
718.34
|
444.63
|
二、改制绩效初步显现
1、企业产权结构出现多元化趋势
本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产权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元投资主体企业优势明显。在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中,2001年末,国有企业户数占33%,资产占11.8%;国有独资公司户数占12.6%,资产占25.6%;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户数占17.6%,资产占25.7%;股份有限公司户数占6%,资产占16.7%;中外合资企业户数占17.1%,资产占12.1%;港澳台合资企业户数占9.1%,资产占7.4%;其他企业户数占4.6%,资产占0.7%。国有独资主体的企业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52%,下降到2001年的45.6%,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三资”企业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资产和业务的覆盖率均已接近三分之二(见表2)。
表2 2001年不同注册类型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构成 单位:%
指标名称 |
国有独资公司
|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
“三资”企业
|
总资产 |
37.4
|
25.7
|
16.7
|
19.5
|
净资产 |
34.1
|
27.8
|
14.2
|
23.2
|
主营业务收入 |
38.8
|
17.5
|
15.0
|
27.8
|
利润总额 |
30.5
|
6.1
|
16.0
|
44.7
|
 以上指标,除股份制公司因2001年国家对上市公司加强财务监督,实施八项计提后,导致上市公司利润出现下滑之外,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三资”企业的综合经济指标均好于单一投资主体企业。
2、国有优质资产持续向改制企业集聚
调查资料表明,1999年末,已改制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为436家,平均每户企业资产总计为13.1亿元;2000年末,已改制企业数为493家,平均每户企业资产总计为13.9亿元;而2001年末,已改制企业数达513家,平均每户企业资产总计上升至16.4亿元。经过两年的努力,已改制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体量越来越大,积聚了大量优质的国有资本,改制企业的支柱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3、改制企业效益高于未改制企业
凭借体制和机制的活力,近两年,已改制企业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未改制企业。统计资料反映,2001年,平均每户改制企业的资产总量比上年增长17.8%,高于未改制企业1.8%的增幅;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7.2%,高于未改制企业4.9%的增幅;完成利润总额增长5%,明显好于未改制企业-38%的状况。
 从人均情况看:2001年,已改制企业的人均销售收入为53.1万元,比未改制企业高1.1倍;人均完成利润总额3万元,比未改制企业高3.6倍;人均创利税6万元,比未改制企业高1.9倍。按不同经济类型分,已改制企业中,“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创利”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外合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环节(见表3)。
表3 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改制效益情况表
分 组 |
主营业务收入
|
利润总额
|
||
合计(亿元)
|
人均(万元)
|
合计(亿元)
|
人均(万元)
|
|
总计 |
4932.43
|
47.8
|
261.16
|
2.5
|
已改制 |
4434.86
|
53.1
|
248.49
|
3.0
|
未改制 |
497.57
|
25.3
|
12.66
|
0.6
|
三、改制征途任重道远
经过几年的国有企业改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受历史、现状、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影响,国企改革的难度将大为增加,改制的征途任重道远。
1、改制难度逐步加大
经前两年较快的国企改制步伐,从2000年起,本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改制步伐逐年趋缓。据分析,目前,上海虽还有35.5%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和12.4%的资产未经过改制,但由于受历史、现状、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以及较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后留下的“壳”企业,其改制的难度将大为增加。我们认为,本市大规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改制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以后的国企改制工作将更多地通过资本的流动,如转让、兼并、破产等方法妥善开展。
2、剩余劳动力的分流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改制的首要障碍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但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还会遇到新的困难。据近日开展的“企业改制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未改制国有企业领导将“企业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分流”作为企业未改制原因的首选,认同率达39.5%(多项指标可以复选)。
 据匡算,如果按2001年已改制企业人均98.6万元资产进行装备,则目前未改制企业将要继续分流近8万从业人员,占未改制企业从业人员的40%。其中,中央在沪企业分流人数占13%,地方企业分流人数占87%。对未改制企业来说,这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领导对改制工作持观望态度
近日在对部分企业开展的“企业改制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4.2%的企业领导认为,目前“经营状况良好,没有必要改制”;有23.7%的企业领导认为,改制后“企业的债务问题无法解决”;有13.2%的企业领导以“员工不愿意改变他们国企职工的身份”为由,而将改制工作搁置一边。
 因此,今后仍需继续加强对改制工作作用、意义的宣传,加大企业改制的力度,进一步推进本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撰稿:孙德麟 核稿:熊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