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趋缓

上海市统计局 2003-06-19

5月份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趋缓

5月份,因受“非典”疫情影响,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4.2%,增幅明显趋缓(见下图)。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7.65亿元,增长7.2%;餐饮业零售额10.55亿元,下降27.9%。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5月中、下旬,商场客流复苏,餐饮局部升温,人们的消费已日趋理性。各类商业、餐饮企业努力营造安全洁净的消费环境,提供多种消费方式,积极培育消费者即期消费需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情况(%)

一、穿、用、烧商品销售增长,吃的商品销售下降

5月份,全市穿、用、烧商品零售额分别比去年同月增长1.5%、8.4%和16%,吃的商品下降0.1%。在吃的商品中,食品、饮料和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增长8%。用品类商品销售受“非典”影响较小,是支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市轿车零售额增长33.8%,零售量为4400辆,增长47.5%;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4.3%;家居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和17%。其中,彩电、空调和电冰箱零售量分别为8.88万台、8.83万台和4.65万台,增长39.6%、67.6%和31.1%;脱排油烟机、热水淋浴器和燃气灶的零售量分别增长16.4%、39.8%和50.8%;移动电话零售量达12.02万只,增长2.9倍。

二、餐饮业营业收入总体下降,但快餐销售持续增长

1、中餐经营步入低谷。5月份,随着“五一”长假的取消和国际、国内来沪旅游人数的骤减,本市国家定点旅游饭店和旅游特色饭店营业收入进一步下降。据对绿波廊酒家、新雅粤菜馆等10家餐饮企业和新亚集团、锦江集团的餐厅调查,营业收入普遍比去年同月下降五至七成。但5月中旬以来,随着本市疫情的逐步稳定,餐馆纷纷亮出新招,变面向中高档消费为面向中低档消费,并扩大外卖外送业务,将“会餐制”转变为“分食制”、“自助餐”、“工作套餐”等,做到“中餐西吃”,使餐饮市场逐步回暖,营业额缓慢回升。
   &nbsp2、快餐企业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快餐企业尤其是洋快餐的牌誉度、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以及应变危机的能力,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使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5月份,本市3家快餐企业的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月增长28%。

三、零售企业整体销售上扬,但增减各异

1、“非典”对百货商厦的负面影响逐步体现。据22家百货商厦统计,5月份零售额比去年同月下降17%,但以社区消费为主和拥有固定消费群体的百货商厦零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如华联商厦杨浦店、第一八佰伴、梅龙镇伊势丹百货商厦等。
   &nbsp2、连锁超市、便利店销售增长强劲。由于网点增加和居民就近消费倾向的上升,本市超市、便利公司销售旺盛。据对12家连锁超市、便利店的调查,5月份实现零售额比去年同月增长近四成。
   &nbsp3、医药商店销售平稳。随着本市工商联手,企业不断增加货品供应和扩大采购范围,各类“防非”药品日渐充裕,除体温计因产量有限,销售紧俏外,口罩、消毒液等均能满足市民消费需求。据对复星药房和华氏大药房等4家医药商店统计,零售额比去年同月增长13.5%,各类相关商品供需基本平稳。
   &nbsp总体上讲,在经过了一段“痛苦期”的商家们,已经蓄势待发,迎接可能到来的“后非典时期”的销售高峰。按照零售业运行的内在规律,被各种因素压抑的消费需求,待这些因素消除后,会有一个回升,一场较大规模的购物潮将会出现。
    
    
                              撰稿:李 霓 核稿:张玲玲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