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本市保健食品行业形势看好
为了全面了解保健食品行业的经营情况,在前两年连续调查的基础上,最近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会同市保健食品协会第三次对本市保健食品企业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的对象仍然是生产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及营养食品的企业,调查内容涉及生产、销售、经营、财务、科研与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等诸多方面。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保健食品行业的产量与利润都有一定的增长,形势看好。
一、保健品企业概况
1、多种经济类型共存,私营企业快速增长。2002年本市共有保健品生产企业81家,与上年相比,撤消10家,新增12家。从经济类型看,主要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分别占32.1 %、29.6%和19.7%。发展最快是私营企业,从上年的16家增加到24家,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1倍,所占比重从上年的3.4%增加到6.3%(见下表)。
2001、2002年本市保健食品企业基本情况
类 别 |
单位数(个)
|
保健食品销售收入占%
|
||
2002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1年
|
|
总计 |
81
|
79
|
100
|
100
|
国有企业 |
4
|
5
|
0.2
|
0.4
|
有限责任公司 |
26
|
29
|
65.7
|
65.5
|
股份有限公司 |
6
|
6
|
21.8
|
26.2
|
私营企业 |
24
|
16
|
6.3
|
3.4
|
"三资"企业 |
16
|
18
|
4.9
|
3.6
|
其他(集体、联营、股份合作) |
5
|
5
|
1.1
|
0.9
|
2、保健食品企业产品品种多、功能齐全。2002年,全市81家保健食品企业共有产品186只,与上年基本相同。按保健食品的功能分,共有20种。批号为“卫食健字”的产品为158只,占产品总数的85%,其他批号主要为“营养食品”和“新资源食品”。在这些产品中,改善睡眠功能的产品最为好销,其销售收入占同类产品销售收入的44.7%;其余依次为:调节血脂功能、抗疲劳功能、免疫调节功能、改善记忆功能等等。
二、市保健食品市场进一步规范,生产与销售都有一定的发展
1、保健食品企业稳步发展。2002年,本市保健食品企业通过行业自律,制止了销售下滑的趋势,保健食品销售收入达到1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产销率为98.8%;利润增长23.7%,资产负债率为54.45%,大致与上年持平。除各大商店、超市批发零售保健食品外,大街小巷也出现了不少保健品专卖店。媒体更加重视宣传和普及保健知识,不少单位和社区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保健讲座,市民保健养生的观念进一步增强,花钱买健康的开销不断上升。据市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500户居民家庭跟踪调查的材料,城市居民年用于滋补保健品的消费性支出,2002年达到人均232元,比上年增长47.8%;滋补保健品在药品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由上年的52.2%上升到76.6%。企业在产品包装、饮用方便及售后服务上更贴近消费者。这些都为保健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保健食品市场进一步规范。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保健食品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对保健食品企业,有关部门狠抓两个环节,一个是产品准入制度,新产品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及临床试验;另一个就是保健食品的生产,要严格按照《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简称GMP)组织实施。有关部门经常走市场、下基层,措施有力。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不再盲目跟着广告走,而是逐步走向理性选择。
3、保健食品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凸现。本市已经有一批效果较好、质量可靠、受到广大市民青睐的保健食品品牌和骨干企业。象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脑白金、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昂立微生态制剂系列、冠生园华光酿酒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和酒与十全大补酒、 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盐水瓶、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芦荟酸奶、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上药牌珍珠粉、上海恒寿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深海鲨鱼甘油胶囊等。这些企业的保健食品销售收入之和占到全市保健食品收入的86.6%。市保健食品协会去年12月份评出了25只上海市保健食品名优产品。今年4月,市商业信息中心对本市主要商店及超市统计结果显示, 2002年上海交大昂立产品在本市的市场占有率达15.8%。值得一提的是,本市营养食品市场发展迅速,如冠生园华光酿酒药业有限公司的保健酒2002年的增幅达66.4%,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的芦荟酸奶销量也是一路向上。
三、本市保健食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全市81家保健食品企业,资产总计超5亿元的只有5家,而且其中有3家不是以生产保健食品产品为主的,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资产总计不到1千万;有58家企业从业人员年末数在100人以下,占全部保健食品单位的71.6%。
2、花费大,产品升级换代能力差。据了解,现在每申报一个保健食品新产品要花费40万元以上,还不包括开发试制费。一个小型企业要对生产过程进行GMP改造,得花费几百万元。保健食品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品,但如果发现新产品销路无希望而不得不停产,那就变成高投入、低回报甚至无回报了,因此该行业的风险较大。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的企业就难以生存。2002年本市共有十几个单位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3、名牌少,产品市场竞争力较低。本市现有保健食品著名品牌不多,在国内,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即使象昂立、高博特盐水瓶口服液及健康片以及华光的和酒等名牌产品,市场也主要集中在本市及其周边地区。2002年本市保健食品的出口产值为200多万元,大大低于上年的700多万元。与此相反,安利、宝洁等国外公司已经或准备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近5年来,国外保健食品在中国的销售量以每年超过12%的增幅切分保健食品市场的“蛋糕”,对本市保健食品企业形成严峻挑战。
4、科技投入不足,发展缺乏后劲。本市保健食品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相比,最大差距在于产品的科技含量少,产品档次较低,根本原因在于产品开发投入不足。本市只有为数不多的单位,或者有技术开发中心,或者有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发的机制,产品赢得了市场,得到很好的回报,从而投入更多的开发资金,进入良性循环。但从总体上看,本市保健食品行业科技投入不足,近一半单位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少于5人。相当多的单位既无资金、又无能力进行新品开发或购买专利。本市缺少外向型的大型保健食品企业或集团公司,缺少集中研制保健食品上规模的技术开发、质量检测中心,且技术开发的资金和力量相对分散,因此不能充分发挥本市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上的优势,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上树立我们的名牌。
本市保健食品行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最近抗“非典”时期部分产品销量更是一路飚升,曾出现好几只进口或国产的保健食品一时供不应求现象。保健食品市场是否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对此,我们还不能过份乐观。挑战和机遇并存。保健食品市场蕴藏着极大的商机,发展空间很大。但另一方面,发展道路还会遇到不少困难,竞争更加激烈。本市保健食品企业只要勇于开拓、百折不挠,注重科技投入,走通走好“华山天险一条路”,诚信为本,规范营销,前景肯定会更好。
撰稿:吴仁保 核稿:刘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