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2002年度上海行业排序简析
2002年排序涉及到工业、零售商业、连锁超市、旅馆业、交易市场、建筑业、房地产业、物业管理、特色亿元村等众多行业。简要分析如下:
一、工业500强--工业的半壁江山
随着上海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工业500强已占本市工业的半壁江山。2002年的排序资料显示出如下的特点:
1、工业500强完成了全市工业近6成的产品销售收入、逾7成的利润总额
 排序资料显示,2002年工业500强只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2.6%,但完成工业总产值4853.6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5%;资产总值达到6620.53亿元,占61.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81.03亿元,占63.4%;实现利润399.41亿元,占72.4%。
 2、生产和销售的规模逐年扩大,入围500强的门槛提高
 排序资料显示,1998-2002年,工业500强的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在逐年提高的同时,其总资产、所有者权益、实现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市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效,以及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所示。(见图1、2、3)
图1  1998年-2002年工业500强工业总产值及产品销售收入完成情况
图2  1998年-2002年工业500强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
图3  1998年-2002年工业500强利润总额完成情况
排序资料显示,2002年,工业500强企业中前10位排名次序变化不大,引人注目的是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从2001年的第53名一跃到2002年的第9名。2001年投产的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商独资公司,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由于政府推动的大通关政策有力地加快了物流的速度,企业的出口交货时间大大缩短,加之本身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经营业绩直线上升。排名首位的仍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随着市场对购买汽车的渴求,汽车的销售收入稳步提高,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2002年度工业500强的门槛再一次被提高,2002年排名500强末位的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已经突破2亿元,达到2.14亿元,比上年500强末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多15.3%。
3、三资企业占据大半江山,私营企业崭露头角
 从工业500强的排序资料可以看出,本市吸引外资的成效显著。2002年三资企业不仅占据500强的三分之二,而且其主要的经济指标也占500强的一半以上。如工业500强中三资企业的销售收入、总资产、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总额分别占62.2%、48.5%、52.1%和58.2%。工业500强分布在工业33个大类行业,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入围企业最多,2002年占据80个席位,比上年增加4个席位,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01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私营企业又有所发展,达到18家,其销售收入达到59.80亿元,占工业500强总销售收入的1.2%。
4、新入围企业近百家
 排序资料显示,2002年排名百亿以上的入围企业共8家,与上年持平;10亿元以上的入围企业共93家,比上年增加14家。位次的变化比较明显。位次上升的企业有170家,位次下降的企业有224家,位次没有变化的企业有13家,有97家企业为2002年新入围的企业,位次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
二、房地产100强—总体规模上升
1、经济的持续发展,购房需求的增长,“申博”成功效应的释放成为上海房地产迅速发展的助推器
 在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旧区改造、市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市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申博”成功的效应释放共同作用下,居民购房的需求和购房的能力明显增强,带动了本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从2002年房地产百强的销售额和销售面积情况,清晰的反映出本市房地产市场的火爆。2002年房地产百强企业完成销售额5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50.3%;完成销售面积1090.50万平方米,增长52.2%。 2002年,占全市房地产企业个数3.9%的百强企业,实现了全市房地产三分之一的经营收入、5成的利润。
2、房地产企业的总体规模上升
 从排序情况来看,2002年销售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企业有34家,比上年翻了一番;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8家,比上年增加3家。大华(集团)有限公司取代了上海中星(集团)有限公司,位居房地产销售面积榜首,其2002年销售面积为63.83万平方米,比上年的第一名多49.9%;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仍然以销售额26.01亿元的骄人业绩稳居房地产销售额榜首,比2001年增长70.7%。末位企业的规模也在提高,2002年完成销售面积5.74万平方米,比上年的末位企业多35.2%;完成销售额2.53亿元,多67.2%。说明本市房地产的整体规模在提高。
3、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争强
 从房地产百强的经济类型看,三资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在房地产百强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房地产销售面积百强企业中,三资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的入围企业个数总和、完成经营收入、实现利润总额分别占百强企业的75%、76.3%和90.7%;在房地产销售额百强企业中,三资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的入围企业个数总和、完成经营收入、实现利润总额分别占百强的81%、81.3%和93.3%。
三、物业百强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名次变化显著
排序资料显示,2002年本市物业百强企业总体水平有所提高,管理的房屋面积达到12350.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0%,其中,排在首位的上海陆家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房屋为906.89万平方米,增长1倍;百强末位的企业管理面积也有所提高,比上年末位多7.2%。
 名次的变化比较显著。排序资料显示,名次上升的企业23家,名次下降的企业48家,名次无变化的企业4家,2002年新入围物业百强企业占四分之一。在前十位企业中,上海四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徐虎物业经营有限公司分别由上年的54位和60位,一跃为2002年的第8位和第9位。说明本市的物业管理还在不断整合之中,在新出台的物业管理条例的规范下,物业公司将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四、建筑业综合排名反映综合实力
本市建筑业综合实力50强的位次,是根据产值、规模、资质、利润、技术装备、利税和增加值等综合指标排定的,以如实反映企业的实力、发展后劲和对社会的贡献。得益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的宏伟目标,近几年本市一直保持高强度的投资规模,使城市的建设者--各大建筑公司的业务迅速发展。2002年排在前3名的企业依次为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
五、零售龙头突破200亿,私营企业显活力
统计资料显示,零售百强企业已经成为本市商业的一块招牌,其骄人的经营业绩构成全市零售总额的近5成。2002年零售商业百强总销售额达到90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幅高出全市销售总额5个百分点。
 排序资料显示,上海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209.23亿元年销售额再次成为零售业的龙头老大;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的销售额为186.35亿元;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以年销售额71.99亿元位居第三位。
 由于零售企业经营重心的调整,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2002年百强企业中有39家企业销售额比上年下降,38家企业销售额上升。零售百强中,有私营企业3家,比上年增加1家。上海国美电器公司在2001年首次闯入百强以来,2002年已经进入10强,以年销售额20.86亿元的规模位居零售百强第6名。私营商业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六、连锁超市规模五强争霸,排位顺序变化不大
2002年,年销售额突破亿元以上的连锁商业公司有26家,总销售额达到62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有9家企业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3家。从连续几年的排名资料显示,前5名的连锁超市几乎没有位次上的变化,说明连锁超市在本市已进入五强争霸时期。其中,联华超市有限公司2002年实现销售额183.30亿元,比上年增长30.3%,连续5年蝉联第一;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也不甘示弱,以销售额增长77.2%的业绩稳居亚军。在全国领先的本市连锁便利业态,以其规模大、网点多、价格便宜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销售收入增长迅速。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2002年销售比上年增长54.3%,令人刮目相看。
七、旅馆业蓬勃发展,中高档宾馆成为百强旅馆的亮点
旅游业和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为本市旅馆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旅馆业百强资料显示,2002年旅馆业百强的总营业收入为89.78亿元,占全市旅馆业总营业收入的67%;比上年增长18.7%,已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连续3年位于百强首位,2002年的营业收入达到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中高档宾馆成为旅馆业百强的亮点。2002年旅馆业百强中有三星级以上的旅馆82家,实现营业收入80.57亿元,占旅馆业百强营业总收入的89.7%。
 从2002年旅馆业百强的排序资料看,比上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的企业有46家。其中升幅最大的企业是上海兴国宾馆,以2.6倍的增幅从上年的88位上升到35位。
八、交易市场能级有所提高
2002年本市商品交易市场20强已经排定。排序资料显示,2002年20强交易市场实现交易总额123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7%。交易市场的能级有所提高,上海物贸中心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的成交额突破200亿元,以251.92亿元的成交额继续位居首位,比上年增长36.2%。交易市场的排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场消费的热点。随着私人购买汽车比例的上升,汽车交易市场的成交额不断放量, 2002年上海外高桥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完成成交额47.86亿元,首次进入商品交易市场20强,居第7位。
九、非农产业成为特色亿元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但经济发展规模尚不均衡
近年来,本市的村级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2年涌现出总经济收入超过亿元(其中主营收入占总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的特色村238个。特色亿元村平均经济收入达到3.06亿元,是全市平均每个行政村经济总收入的5倍。其主营业务收入全部为非农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特色亿元村为210个,其余为第三产业。
 排序资料显示,经济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特色亿元村6个,其中,南汇区康桥镇的沿南村以15.71亿元的经济收入位居特色亿元村的首位,第 2 名和第3名分别为闵行区马桥镇的旗忠村和闵行区七宝镇的九星村,其经济收入分别为14.60亿元和12.91亿元。
 市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排序资料中显露无疑。从特色亿元村分布情况来看,浦东区和闵行区的特色亿元村分别为61个68个,而金山区和崇明区则分别为1个和2个。
撰稿:高建忠 核稿:华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