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专题分析报告之二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11-03-21

 “十一五”时期,上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民生,扩大就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吃、穿、住、用、行等各个方面所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趋于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一、城乡居民收入再上新台阶
    1 、收入稳步增长
“十一五”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城乡增收,各级政府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创业, 提高居民的养老金和退休金水平,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 拓宽了居民的增收来源。 根据本市城乡居民家庭抽样调查,2010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达到31838元(见图1),比2005年的18645元增长7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0.5%,“十一五”时期年均实际增长8.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46元,比2005年的8342元增长64.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45.3%,“十一五”时期年均实际增长7.7%。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的后两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波动,但基本上均保持了稳定增长趋势。
图1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2 、收入来源不断拓宽
“十一五”时期,从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情况来看,四大项收入齐头并进,全部增长。工资性收入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企业效益下滑、就业困难等原因影响了居民工资奖金收入,但在各级政府积极落实就业、鼓励创业、逐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效应下,城乡工资性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从 2005年的12409元增长到2010年的21745元,增幅为75.2%,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从 6364元增长到9606元,增幅为50.9%,年均增长8.6%。
“十一五”时期,上海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提高城市居民的养老金和退休金水平,城市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从2005年的5146元增长到2010年的7954元,增幅为54.6%,年均增长9.1%。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尤其是农村养老标准水平的提高,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新亮点,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从737元增长到2581元,增幅为2.5倍,年均增长28.5%。
  “十一五”时期,上海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鼓励创业,城市居民的经营净收入从2005年的798元增长到2010年的1628元。城市居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其他投资收入也持续增长,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房屋租金收入的增长,城市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2005年的292元增长到2010年的511元。由于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家庭经营纯收入逐步转化为财产性收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与房租收入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纯收入从2005年的811减少到2010年的589元,财产性收入从430元增长到970元(见表1)。

 
表1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指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均增长(%)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668
23623
26675
28838
31383
11.3
  工资性收入
13962
16598
18909
19811
21745
11.9
  经营净收入
959
1158
1399
1435
1628
15.3
  财产性收入
300
369
369
474
511
11.8
  转移性收入
5447
5498
5998
7118
7954
9.1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9213
10222
11385
12324
13746
10.5
  工资性收入
6892
7498
8182
8721
9606
8.6
  家庭经营纯收入
766
754
711
590
589
-6.2
  财产性收入
556
673
837
932
970
17.7
  转移性收入
999
1297
1655
2081
2581
28.5

3 、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从城市居民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66.5%提高到2010年的68.3%,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转移性收入也是城市居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但所占比重由27.6%下降到25%;经营净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小,两者合计由5.9%提高到6.7%。
    “十一五”时期,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呈现“城市化”的格局。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76.3%降低到2010年的69.9%,但依然是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由8.8%快速上升到18.8%;家庭经营净收入所占比重由9.7%降低到4.3%;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由5.2%小幅提高到7%(见表2)。 
表2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结构                       单位:%

指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0
100
100
100
100
    工资性收入
67.6
70.2
70.9
68.7
68.3
    经营净收入
4.6
4.9
5.2
5
5.1
    财产性收入
1.5
1.6
1.4
1.6
1.6
    转移性收入
26.4
23.3
22.5
24.7
2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0
100
100
100
100
    工资性收入
74.8
73.3
71.9
70.8
69.9
    家庭经营纯收入
8.4
7.4
6.2
4.8
4.3
    财产性收入
6
6.6
7.4
7.5
7
    转移性收入
10.8
12.7
14.5
16.9
18.8

 
4 、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
    “十一五”时期,各种政策更加惠民、更加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上海加大对中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且根据价格上涨情况对低收入群体发放生活补贴。按照收入五等份分组看,2010年,城市居民的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分别比2005年增长91%、84.6%,明显高于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75.4%、64.8%和65.6%的增长水平。农村居民的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分别增长78.3%、80.9%,明显高于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9.9%、67.4%和60.3%的增长水平。这表明,在各级政府努力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政策的带动下,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高收入家庭,高低收入组间的相对差距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趋向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虽同向增长,但由于城乡政策的差异和收入基数不同,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态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80年的1.59:1逐步扩大到2005年的2.24:1。“十一五”时期,政府通过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调整农产品价格、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就业创业等方式,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加大“镇保”、“农保”的转移支付力度,农村居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近两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幅分别超过城市居民0.1个和1.1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趋向稳定。
表3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年份

城市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
(以农村居民为1)
2006
20668
9213
2.24
2007
23623
10222
2.31
2008
26675
11385
2.34
2009
28838
12324
2.33
2010
31838
13746
2.32

 
二、城乡居民消费进入新阶段
1 、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时期,随着居民收入的平稳增长,居民消费需求旺盛,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0元(见图2),比2005年的13773元增长6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4%,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225,比2005年的7265元增长4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4.1%,年均实际增长4.4%。总体上呈现出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图2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消费增长情况

2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十一五”时期,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趋于优化,由食品、衣着等最基本的生存型消费逐步向交通、通讯、娱乐、旅游、医疗保健等享受型消费拓展;消费行为不断时尚,由传统型消费逐步转向现代型消费;消费档次不断升级,由小康型消费转向富裕型消费;消费领域不断扩展,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并成倍增长;消费方式推陈出新,便捷的网上购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消费观念与时俱进,由侧重物质型消费向侧重精神型消费过渡,由传统消费观念向超前消费和消费信贷理念过渡。从居民的吃、穿、住、用、行五大类消费支出上看,消费亮点纷呈,居民消费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吃更讲究质量。 “十一五”时期,从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来看,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型”跨越到“小康型”生活。2010年,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分别达到7777和3807元,比2005年增长57.4%和42.3%,年均增长9.5%和7.3%。同时,食品消费呈现出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转变,消费种类从“主食化”转向“副食化”,即粮食消费量减少,菜、肉、蛋、奶、水产和水果的消费量逐年增加;消费方式由“居家型”转为“社会型”,居民除了在家用餐外,已经逐步接受并喜欢外出就餐,外出就餐成了当下人们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2010年,城乡居民在外饮食支出分别达到1925和517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8%和13.6%。
穿更追求品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服装产品的不断丰富,2010年,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分别达到1794和554元,比2005年增长90.9%和51%,年均增长13.8%和8.6%。居民不仅仅满足于“穿得暖”,而是更加注重衣着的质量和档次,追求“穿得高档”、“穿得特别”、“穿得漂亮”,服装消费呈现出品牌化、个性化、时尚化的趋势。
住更宽敞舒适。 随着上海住宅建设步伐的加快,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10年,全市拆除住宅建筑面积389.9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8万户,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1055万平方米,全年新开工和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1300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由2005年的15.5平方米提高到1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56.6平方米提高到59.7平方米。
用加快更新换代。 “十一五”时期,在家电价格不断降低和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的大背景下,居民在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大幅增长,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成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体现了居民消费由实用型向享受发展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特点。2010年,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空调200台、移动电话230部、家用电脑129台,分别比2005年增加32台、49部、48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98台、洗衣机95台、热水淋浴器96台、移动电话194部、家用空调147台、家用电脑60台,分别增加41台、9台、18台、64部、63台和28台。随着居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增加,居民生活变得更加殷实和丰富。
行更方便快捷。 “十一五”时期,上海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路网和越江通道布局,提高道路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扩大农村公交覆盖面,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2010年末,全市轨道交通线路达到12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452.57公里。公交运营车辆达到1.74万辆,运营出租车达到5万辆。2010年,市内公共交通每日客运量达0.16亿人次,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0.05亿人次,公共汽电车客运量0.08亿人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中,2010年末,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为17辆和6辆。
三、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
1 、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十一五”时期,上海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加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力度,并以世博会为契机,持续大规模的对环境保护进行投资。上海累计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达到2067.3亿元,其中2010年投入507.5亿元,是2005年的1.8倍。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1%,比2005年提高3.9个百分点,城市环境与空气状况持续改善。与此同时,生态与市容建设协调推进,以环城绿带、城市景观绿地和市中心大型公共绿地为重点的绿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环境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末,全市拥有绿地面积11815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172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15%;森林覆盖率达到12.6%。
2 、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十一五”时期,上海建成了一批体现大都市文化形象的功能性文化设施,打破了以前文化生活低层次、单一化的局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10年末,全市有市、区(县)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7个,艺术表演团体112个,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28个,档案馆50个,博物馆114个。全市共有公共广播节目21套,公共电视节目25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随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内容和档次的明显变化,居民在精神生活上的消费也不断增加,2010年,城乡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达到3363和1012元,比2005年增长48%和8.1%。
3 、更注重人的健康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居民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2010年,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分别达到1006和585元。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及药品价格的逐步下调,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不断下降,城乡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3和5.7%,比2005年下降1.5个和2个百分点。而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及医疗负担的减轻,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延长,上海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已由2005年的80.13岁提高到82.13岁,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1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拓宽
  “十一五”时期,上海加快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了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深化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通过“深化城保、推进镇保、完善农保、扩大综保”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形成了一个符合上海实际的以社会保险为基础,以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为补充的社会“安全网”。按照“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实现了各类基本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2010年末,全市共有894.89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5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57.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556.1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来沪从业人员参加“综保”人数达到404.84万人,是2005年的1.6倍。2010年,全市共有43.5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各级财政支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3.3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3亿元。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也逐年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450元,增幅达到5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由每人每年2340元提高到3600元,增幅达到53.8%。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高龄无障碍老人保险、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少儿住院基金等社会保险制度。
2 、更加关注老年人养老问题
“十一五”时期,为了解决上海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积极推进落实各项养老实事项目,推动养老保障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2010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625家,其中由社会出资开办的332家,机构养老总床位由2005年的49529张扩大到97841张。在加快养老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扩大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料理、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010年末,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已达到家303家,是2005年的3.7倍。为了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政府出资在各个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以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的需求,2010年末,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达到404个。随着各项养老实事项目的落实到位,老年人各项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保障老年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3 、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时期,为更好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上海逐步完善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动迁安置住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随着住房保障制度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截至2010年末,已有7.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实物配租或租金配租的形式享受到廉租房;不断加大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力度,逐步放宽了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标准,随着“十二五”期间40万套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到位,将会有更多的市民享受到经济适用房的阳光;2010年6月,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开始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政府将通过新建、改建、配建、转化、收储等五种渠道筹措公共租赁房源,目标在5年内总规模达到1500万平方米,覆盖约100万常住人口,届时“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问题将会得以有效解决;随着大规模旧区改造工程不断深入,进一步优化动迁安置住房的建设机制,加快动迁安置社区的建设,将满足动迁居民多样化的安置选择。总之,随着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将会有更多的中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使“居者有其屋”逐步实现。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