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对医改广泛关注谨慎乐观——上海市民医改意愿调查报告

上海市统计局 2011-04-28

内容提要:日前,《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和《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公示,为了解市民对本轮医改的关注度及“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社区医院首诊制”等医改措施的支持度,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一次电话调查。调查显示,市民对医改的关注度高,近七成受访市民表示关注;而对医改措施则贬褒不一:家庭医生受欢迎程度高、医疗联合体支持率低、便民措施深得人心。受访市民希望政府加大医改宣传力度、减少不合理收费、提高社区医院医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等。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和《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3月16日起正式向全社会公示一周,标志着上海医改攻坚序幕已经开启。为了解市民对“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社区医院首诊制”等医改亮点的看法和意见,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对本市18-70周岁的市民进行一次随机调查。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1030个,其年龄结构、性别、文化程度及居住地分布与本市市民结构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市民广泛关注医改,老年人关注程度更高

受访市民对医改关注度很高。调查显示,有74.6%的受访市民对本轮医改表示关注,其中,表示非常关注的占22.8%,比较关注的占23.6%,一般关注的占28.2%;由于宣传得力,仅4.5%不知道医改。

分组数据表明,受访市民对医改的关注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其中61-70岁的受访市民对医改表示非常关注的比重比18-30岁的要高30.4个百分点(见图1)。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就医需求增加,老年市民对医改的关注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医改的制度设计应对老年人给予特殊关注。

图1

image

二、市民迫切希望通过医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1、减少就医等候时间是首选

就国内而言,上海医疗资源可算比较充裕,但市民就医仍会遇到很多问题。问及“看病过程中经常碰到哪些问题”时,选择“等候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的占据首位(81.1%),其次是看病费用贵(76.7%)、多次排队和多次付费(73.2%)、自费药和医疗器械负担重(64.2%)等(见图2)。

图2

image

2、市民就医习惯性趋高加剧看病难

多年来,市民已经习惯于任意挑选医院就诊。由于三级甲等医院拥有优厚的医疗资源,医生、床位、医疗设备等条件均优于二级和社区医院,市民更愿意把三甲医院作为就诊首选。问及对医院的选择倾向时,逾四分之一(25.3%)受访市民回答“无论什么情况都去三甲医院”,还有4.5%是“初诊选择三甲医院,再次配药的时候去社区医院”,即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市民把三甲医院作为就医首选。而从数量上来说,三甲医院只占全市医院总数的3%左右,医疗供需不对称矛盾非常明显。另有48.3%的受访市民是选择“小病在中心医院和社区医院就诊,大病去三级甲等医院”,仅15.7%以社区医院为主要选择,“基本在民营医院看病”的则更少,只占0.7%(见图3)。数据表明,市民就医习惯性趋高是造成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重要原因。

图3

image

3、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是导致看病难的重要原因

造成市民就医习惯性趋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问及“为什么不把社区医院作为就医首选”时,近一半的受访市民是担心社区医院的医生水平低(47.6%),其次是觉得社区医院医疗设备差(13.5%)、认为社区医院药物种类不全(11.9%)。由此可见,由于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市民为不耽误病情,多选取三甲医院求医问药。

可见,应进一步推进医疗资源整合、着力缓解市民看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居民就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民的就医习惯,达到有效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改善市民就医环境的目的。

三、市民对医改措施贬褒不一

1、家庭医生受欢迎

设立家庭医生的出发点是,让每家每户都有家庭医生,有病的时候可以打电话听取医生的意见,甚至请医生上门服务。作为健康守护人的家庭医生可以让居民在看病之前了解该去什么医院和找哪位医生看病,而有些病甚至根本不需要去医院。家庭医生在给居民专业指导的同时,也起到了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的作用。目前欧美国家较多采用此项健康管理模式。

调查显示,有75.4%的受访市民对家庭医生制度表示赞同,认为家庭医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了解,可以提出专业性的意见,有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仅10.5%对家庭医生制度不看好,原因是对家庭医生的医术没有信心,其中很多人表示,如果家庭医生的医术有提高的话,这项制度还是很好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是受访市民欢迎家庭医生制度的原因之一。但同时家庭医生的推广和实施应建立在提高社区医院医生的医术和素养的基础上,不能追求形式,而要让市民真正享受到家庭医生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2、“医联体”遭冷遇

“看病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序就医,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医联体”的设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市民有序合理地就医,缓解市民看病难。这种定点就医的做法在国际上比较普遍。由于市民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任意选择医院,近七成(69.8%)受访市民不赞成“医联体”。在这些不赞成“医联体”的市民中,有46.9%认为“医联体”会使自己失去选择医院的自由,22.6%担心会延误病情,还有12.2%则认为会享受不到好医院的资源。有些受访市民还认为,医疗联合体制度导致社区医院的权力过大,同时又缺乏竞争,会影响医疗水平的提高。

近一半(47.1%)受访市民支持社区医院首诊制,39%不赞成,9.2%持中立态度,觉得无所谓(见图4)。为了提高市民对“医联体”的接受程度,在社区医院首诊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再推出“医联体”比较稳妥,让市民对社区医院建立起足够的信任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在指定医院看病。

图4

image

3、多元化服务有需求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决定了公立医院要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也就决定了公立医院主要是满足百姓的基本医疗保障。本轮医改设想逐步把特需服务从公立医院中剥离。但45.1%的受访市民认为应该继续保留这些服务,38.3%认为应减少和取消。这主要是有些受访市民认为这是解决看病等候时间长,住院难,看专家难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有一部分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享受优质的服务,医疗服务有多元化的需求,高端服务也有广阔的市场。但是,高端服务需求应该由市场来满足,其人员、设备、场所等的使用都不能侵占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资源。而公立医院的职责是保障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应更进一步突出其“公益性”。

4、便民措施深得人心

“等候时间长,看病时间短”是受访市民看病过程中遇到最多、也最期待改善的问题。本轮医改提出了很多便民措施,方便市民看病,对此,受访市民认同感强。问及“提高门诊的预约率、一站式付费以及医保病人的先诊治,后结算的方法对减少病人的等候时间是否会有帮助”时,有84.9%的受访市民认为会有帮助,其中41.2%认为会有很大帮助。今年本市推出的8条医疗便民措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民看病难问题,也会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

5、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有基础

以药补医是造成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2011年开始在本市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旨在减轻市民在药费上的支出。通过基本药物制度,市民的药费支出至少可以下降15%,个别药品甚至可以下降25%--50%。因此,有78.3%的受访市民表示赞同,认为可以降低药费的支出;9.7%表示不接受,主要是担心配不到自己常用的药物。受访市民还认为应该扩大基本药物的范围。

四、市民对医改效果持谨慎乐观态度

尽管有65.9%的受访市民认为通过本轮医改将会对市民的就医状况有所改善,但其中仅不到一成(9.5%)认为将会有很大改善。很多受访市民坦言,医改的效果如何关键还在于如何执行,要落到实处,真正惠泽广大百姓。

医改是关系到每个市民利益的大事。调查中,受访市民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看法和建议:要加大医改的宣传力度、制止医生过度开药、减少不合理收费、提高社区医院医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降低药费和检查费用、减少重复检查等等。市民希望通过医改使“看病方便一点,费用便宜一点,医生的水平高一点,服务态度好一点”。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