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减轻农村居民就医负担,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制度。2009年,上海根据国家财政部、卫生部印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的有关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上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新农合”)。一年多来,这一制度实施情况如何?农村居民如何评价?他们存有哪些意见?近期,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开展了“新农合”满意度评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本市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总体满意度,农村社区医院的医疗条件、个人缴费水平、就医报销比例等。
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农村居民积极评价本市“新农合”制度;逾六成受访农村居民对“新农合”个人缴费水平表示满意;六成受访农村居民对门急诊、住院、大病减负报销比例表示满意,认为现在的农村看病更方便、治疗更及时,并认可小病基本不出村,可以跨区就医,提高就诊报销比例等新措施。但调查同时显示,城乡统筹,农村居民仍有期盼。他们希望进一步解决好农村缺医少药问题;进一步加强防病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进一步实施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医保的差距。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在本市居住一年以上的农村居民,以抽中住户家庭中的1名50周岁及以上的家庭成员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
2、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总体满意度,以及对农村社区医院的医疗条件、个人缴费水平、就医报销比例等内容的满意度。
3、调查形式:全部采用入户调查方式。
4、调查样本:分别在7个区县,42个乡镇,随机抽取700个样本,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类 别
|
人数(人)
|
比重(%)
|
按年龄分
|
700
|
100.0
|
50-60岁
|
377
|
53.9
|
60-70岁
|
235
|
33.6
|
70岁及以上
|
88
|
12.5
|
按身体状况分
|
700
|
100.0
|
基本健康
|
502
|
71.7
|
身体状况一般
|
180
|
25.7
|
生活只能半自理
|
18
|
2.6
|
二、上海农村居民积极评价本市“新农合”
1、逾八成受访农村居民对“新农合”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调查显示,有27.9%的受访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总体表示“非常满意”,54.6%表示“比较满意”,两者合计为82.5%;15.4%表示“一般”,仅1.4%表示“不太满意”,另有0.7%表示“说不清”(见图1)。从年龄分组看,有26.4%的60-70岁受访农村居民表示“非常满意”,58.7%表示“比较满意”,两者合计为85.1%,高出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这表明,“新农合”制度不仅为广大农村居民解决了看病就医的问题,更为老年农村居民“老有所医”增添了一份保障,得到多数老年农村居民的好评。
图1
2、逾六成受访农村居民对“新农合”个人缴费水平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是否能够承受”是这次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农合”规定,参保者个人缴费以上一年度辖区统计部门公布的本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比例缴纳。如辖区统计部门公布的本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可按全市平均水平缴纳。如青浦区,2010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6 元,年个人缴纳费用为258元,每月为21.5元。调查显示,有16.4%的受访农村居民对“新农合”个人缴费比例表示“非常满意”,45.4%表示“比较满意”,两者合计61.8%。从年龄分组看, 70岁及以上年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重更高,分别为14.8%和59.1%,合计为73.9%;而表示“一般”和“不太满意”的分别为18.1%和8%(见表2)。这表明,以参保者个人缴费、农村医疗救助资助、集体扶持、市区两级财政资助等多元化的基金筹集模式得到多数农村居民的认可。
表2 各年龄组受访农村居民对“新农合”个人缴费水平满意度评价 单位:%
选 项
|
合计
|
50-60岁
|
60-70岁
|
70岁及以上
|
非常满意
|
16.4
|
17.2
|
15.7
|
14.8
|
比较满意
|
45.4
|
37.4
|
53.2
|
59.1
|
一般
|
32.0
|
39.8
|
24.7
|
18.1
|
不太满意
|
5.3
|
4.5
|
5.5
|
8.0
|
说不清
|
0.9
|
1.1
|
0.9
|
0
|
3、六成受访农村居民对门急诊、住院、大病减负报销比例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门急诊、住院报销和大病减负报销比例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就医负担。“新农合”规定,门急诊和住院报销比例分别由原来的40%调整为村卫生室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70%,区级(二级医院)60%,市级(三级医院)50%。调查显示,有14.3%的受访农村居民对门急诊、住院、大病减负报销比例表示“非常满意”,46.1%表示“比较满意”,两者合计为60.4%;表示“一般”和“不大满意”的分别为28.5%和6%;另有5.1%表示“说不清”(见表3)。从门急诊、住院、大病减负三项报销比例满意度看,住院和大病减负两项满意度略有下降。这表明,有区别的就医报销比例有利于分流就医人群,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但对农村居民大病、重病就医来说可能就要多承担花费,这是后两项指标满意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表3 受访农村居民对门急诊、住院、大病减负报销比例满意度评价 单位:%
选 项
|
合计
|
门急诊
|
住院
|
大病减负
|
非常满意
|
14.3
|
15.8
|
13.1
|
12.0
|
比较满意
|
46.1
|
47.2
|
45.0
|
44.9
|
一般
|
28.5
|
27.0
|
31.0
|
27.1
|
不太满意
|
6.0
|
6.8
|
5.3
|
4.7
|
说不清
|
5.1
|
3.2
|
5.6
|
11.3
|
三、农村居民积极评价“新农合”的主要原因
以前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以及农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就医环境和诊疗水平跟不上需求,而到城里大医院看病花费多、难报销,这些成为当时农村居民不愿意去看病的主要原因。“小病拖,大病扛”是以前多数农村居民患病就医的真实写照,也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据了解,受访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总体满意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与以前相比,农村居民得到的实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施统筹管理,保障足额支付
原先上海各区县“新农合”经费的筹集是以区(县)、乡镇两级为主。由于地区、乡镇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经费统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一些集体经济落后的乡镇拿不出资金,因而在保障水平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如崇明县,2005年的人均筹资水平仅为133元,这一费用当年连看一次感冒还不够。现在“新农合”规定,经费全面实现区县层面统筹管理,解决了各区县农村居民保障水平不一致的问题,确保“新农合”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据上海市卫生局统计,2010年,上海的“新农合”人均筹资经费已达750元,比2005年的306元增长一倍多。
2010年末,本市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居民达148.95万人,基本上实现全覆盖和“应保尽保”。
2、建立大病补助基金,大幅提高补助补偿标准
为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市财政对区县“新农合”资助标准由原来的人均40元提高到60元,集体扶持资金按参保人数每人不低于30元的标准筹集,辖区企业按当年销售额0.5‰-1‰上缴扶持资金,加上利息和其它收入,实行统筹管理,建立了大病减贫补助基金,对高额医疗费用进行二次补偿。全市“新农合”基金筹集的多元化,使“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大大提高。如参加“新农合”农村居民住院患病治疗总费用20万元,农村居民按规定自负1.8万元后(按3口之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的50%计算),按“新农合”可报销封顶6万元,还可接受民政医疗救助报销5万元;剩余的7.2万元可申请合作医疗二次补助(大病救助),按70%比例可报销5.04万元;经过3次补偿后,农村居民最后还需自负2万多元,与以前相比,负担明显减轻。这表明,“新农合”确定的一系列大病、重病补偿措施,极大缓解了农村居民大病就医负担,避免“因病致贫”现象。
3、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新农合”规定,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等人员的个人缴费由农村医疗资助金代缴;设立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在大病减负补助上,对民政部门确认的低保户、五保户,以及残疾人家庭补助标准,由原来的70%报销比例,再提高10-20个百分点。如奉贤区对低保家庭参保农村居民进行肝、肾、骨髓移植的救助限额为15万元,可基本上保障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大病治疗问题。
上述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农村困难家庭不再过分担心没钱治病问题,极大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查显示,有89.4%的受访农村居民认为现在“小病不出村,就医配药更方便”,61.1% 认为“常见病、多发病能及时得到治疗”,51.3%认为“医保水平提高,减轻了子女负担”。“新农合”实施后,农村居民普遍感到得到的实惠多了。通过近几年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和软件建设,目前本市郊区农村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农村居民如患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到就近村卫生室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四、城乡统筹,农村居民仍有期盼
调查中,虽然受访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对实施城乡统筹仍有期盼,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希望进一步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
问及“目前农村社区医院是否仍存在常见病多发病缺医少药的情况”时,有13.3%的受访农村居民回答“经常有”,48.4%回答“偶然有”,这表明,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影响着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作用。农村居民对社区医院“缺医少药”的主要反映,一是医生数量少,尤其是缺少有资质的医生,造成很多病看不了,最多是给你开点药,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二是农村社区医院的规模较小,受到就医人次和资金周转的影响,医院不愿意备用大量药品,怕过了使用期限,造成损失,从而形成一些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医院配不到药的情况屡有发生。如何确保病人患者利益,同时兼顾到基层医院的利益,有关部门应及时研究并尽快解决。
2、希望进一步加强防病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疾病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慢性病的发病在很大程度上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以及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相关,因此需要更多的健康教育和防病保健服务,而原来以治疗为主的医疗服务模式跟不上农村居民这方面的需求。加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大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也是许多农村居民的迫切希望。
3、希望进一步实施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医保的差距
“新农合”的实施,让农村居民感受到医疗保障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认可。但是在缩小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水平上的差距,平衡郊区农村和中心城区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农村居民仍有期盼。一些受访农村居民反映,从补偿标准看,“新农合”对“住院补偿”和“大病减负”的最高封顶额度为6万元,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补偿标准。农村居民收入低,生大病自己要承担几万元的医药费,实在是一笔不轻的负担。调查显示,有65.9%的受访农村居民认为应尽快缩小城乡医保差距,真正实现城乡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