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目标不断迈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居住在本市的外籍人员与港澳台地区居民越来越多。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首次将外籍人员及港澳台居民(注)列入普查对象,获得了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员及港澳台居民基本信息。
一、境外人员的现状分析
1.上海境外人员总量为20.83万,居全国第二位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居住在本市并接受普查登记的境外人员共有20.83万人。其中,外籍人员为14.32万人,占68.7%;港澳台居民为6.51万人,占31.3%。港澳台居民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为1.93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为910人,台湾地区居民4.49万人(见图1)。
图1 本市境外人员中外籍人员及港澳台居民比重
上海已逐渐成为全国境外人员最集聚的地区之一。2010年,居住在上海的境外人员数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的20.4%。其中,外籍人员数居全国第一位,占24.1%;港澳台居民人数居全国第二位,占15.3%。
2.境外人员家庭户情况
(1)境外人员家庭户超过11万,境内外组合家庭接近五分之一
“六普”资料显示,居住在上海的境外人员家庭户为11.22万户,其中港澳台家庭户3.73万户,占33.2%。随着越来越多的境外人员在上海生活工作,外籍人员、港澳台居民和本市居民结婚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本市登记的涉外婚姻达2231对,10年累计达29587对。“六普”数据显示,本市的境内外组合家庭(由境外人员和境内人员共同组成的家庭户)户数已有2.73万户,占全市境外人员家庭户总数的24.3%。
(2)境外人员家庭结构更简单,单身户占54.2%
与本市常住人口相比,境外人员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仅为1.86人/户,比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户小0.64人/户。家庭结构也更为简单。高达54.2%的境外人员家庭为单人户,二人户家庭比重为21.9%,三人户为11.5%,四人户为10%,五人及以上的家庭户比重为2.4%。
二、 境外人员的居住分布
1. 浦东、长宁、闵行三区的境外人员最多
本市境外人员分布涵盖了全市18个区县。其中,浦东新区、长宁区、闵行区境外人员数分别为4.54万、4.22万、3.7万,合计占全市的59.8%(见图2)。闵行区的虹桥镇、浦东新区的花木街道、长宁区的虹桥街道是境外人员最多的街镇,人数分别为1.85万、1.37万、1.18万人,合计占全市境外人员的21.1%。这些街镇以及所在的区县,都是交通便捷、居住环境良好、高科技企业多或商贸业发达的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与积累,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和港澳台胞居住,形成了古北国际社区、联洋国际社区等大型国际化社区,是本市海外人才集中创业与居住的地区。
图2 分区县的境外人员数
2.长宁、静安、卢湾三区的境外人员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最高
长宁区、静安区与卢湾区境外人员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8%、4.6%和2.7%,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此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还有徐汇区、闵行区、黄浦区和浦东新区(见图3)。
图3 各区县境外人员占常住人口比重
三、境外人员的主要结构特征
1. 平均年龄为33.33岁,以青壮年人群为主
本市境外人员的平均年龄仅为33.33岁,比本市常住人口年轻5.7岁。从年龄构成看,0-14岁的青少年占20.4%,15-59岁的青壮年占73.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6.1%。与本市常住人口相比,境外人员的0-14岁青少年高出11.8个百分点,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低9个百分点,形成了以15-59岁青壮年人群为主、0-14岁青少年为辅、老年人较少的年龄结构(见图4)。
图4 境外人员与常住人口年龄结构
15-59岁人群中,又以30-44岁人口比重最高,占全部人数的34.4%,其次为45-59岁年龄段人口,占21.5%,两者合计占55.9%,表明本市境外人员以30-59岁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最多。
外籍人员中,0-14岁人口占21.6,15-59岁占74%,60岁以上占4.4%(见图5)。港澳台地区居民中,0-14岁人口占17.9%,15-59岁占72.1%,60岁以上占10%, 青壮年人群比重比外籍人员低3.7百分点,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比外籍人员高5.6百分点,反映随着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频繁,老年港澳台居民回大陆探亲访友的人数较多。
图5 境外人员分年龄段人群比重
2. 受教育年限为12.7年,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本市6岁以上境外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7年。其中,外籍人员的受教育年限为12.8年,港澳台居民的受教育年限为12.6年。境外人员中超过69.4%的人口受过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人口比重为46.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14.2%,只有5.2%为初中学历,小学与高中学历人口比重均为8.3%(见表1)。
表1 境外人员学历构成 单位:%
地区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专
|
大学本科
|
研究生
|
平均受教
育年限(年)
|
合计
|
8.3
|
5.2
|
8.3
|
9.0
|
46.3
|
14.2
|
12.7
|
外籍人员
|
8.9
|
4.6
|
6.4
|
6.4
|
49.1
|
15.6
|
12.8
|
港澳台居民
|
7.0
|
6.6
|
12.7
|
14.7
|
40.1
|
11.1
|
12.6
|
其中:香港
|
6.4
|
7.0
|
14.8
|
12.1
|
39.0
|
9.3
|
12.0
|
澳门
|
6.0
|
11.6
|
21.1
|
12.2
|
35.4
|
7.3
|
12.3
|
台湾
|
7.2
|
6.3
|
11.6
|
15.8
|
40.7
|
12.0
|
12.9
|
外籍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8年,受过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高达71%。港澳台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年,比外籍人员略低。其中,台湾地区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为12.9年,澳门地区居民为12.3年,香港地区居民为12年。港澳台地区居民中,受过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为65.9%,低于外籍人员5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本科的比重为40.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11.1%,大专学历为14.7%。最低的为初中学历,比重为6.6%。
3. 就业与商务成境外人员来沪最主要原因
为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上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沪为上海发展服务。数据显示,因就业而来沪境外人员达5.68万人,比重为27.3%;其次为商务,人数为4.75万人,比重为22.8%;两者合计共10.43万人,比重高达50.1%(见图6)。这表明超过一半的境外人员来沪与就业或经商等工作原因有关,上海近年来不断改革、稳步发展吸引海内外人才已初见成效。
图6 按来沪原因分的境外人员构成
以学习原因来沪的境外人员为4.12万人,比重为19.8%。八成以上来沪学习的境外人员年龄为6-24岁,涵盖了基础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本科阶段等受教育年龄时期。
以探亲和定居原因来沪的境外人员分别为2.27万和2.04万人,比重分别为10.9%和9.8%。探亲的境外人员主要以台湾地区居民和日本人为主,各占17.5%和15.1%。定居的境外人员主要以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居民为主,比重分别为28.7%和19.9%。
4. 平均居住时间为20个月,常住比重达86.4%
以居住半年以上即为常住人口计算,本市境外人员常住的人数为18万,比重为86.4%。其中,港澳台居民的常住比重为89.2%,外籍人员的常住比重为85.2%。
本市境外人员在沪平均居住时间为20个月。其中,港澳台居民在沪平均居住时间为18个月,外籍人员为21个月。平均居住时间较长的境外人员主要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平均居住时间为21-22个月。
与外籍人员相比,港澳台居民更适应上海的居住环境,习惯上海的衣食住行,语言上更少障碍,因此居住在上海的港澳台居民,不仅常住上海的比重接近九成,回港澳台的频率也较低。普查资料显示,过去半年中,40.8%的港澳台居民未回过港澳台,而回港澳台的人群中,62.4%的居民只回去不到一个月,可见港澳台居民“常住”上海的特征更加明显。
5.外籍人员来源地涵盖214个国家和地区
本市的外籍人员共涵盖了21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数超过200人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39个,呈现国际多元化趋势。
按国籍分,本市的外籍人员主要来自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及马来西亚,上述前10位国家的人数共11.4万人,占来沪外籍人员总数的79.5%(见表2)。其中,51%的外籍人员来自日本、美国和韩国,分别为3万人、2.4万人和2万人, 合计7.4万人。
表2 分国籍境外人员人数及比重
国别
|
人数(人)
|
比重(%)
|
国别
|
人数(人)
|
比重(%)
|
日本
|
29684
|
20.7
|
印度
|
2550
|
1.8
|
美国
|
23602
|
16.5
|
意大利
|
2245
|
1.6
|
韩国
|
19764
|
13.8
|
菲律宾
|
2024
|
1.4
|
法国
|
7482
|
5.2
|
荷兰
|
1544
|
1.1
|
德国
|
6893
|
4.8
|
印尼
|
1345
|
0.9
|
加拿大
|
6535
|
4.6
|
西班牙
|
1269
|
0.9
|
新加坡
|
5957
|
4.2
|
泰国
|
1226
|
0.9
|
澳大利亚
|
5420
|
3.8
|
新西兰
|
1215
|
0.9
|
英国
|
4457
|
3.1
|
俄罗斯
|
1150
|
0.8
|
马来西亚
|
4021
|
2.8
|
瑞典
|
1144
|
0.8
|
四、港澳台地区居民在沪就业特征
1.就业率高达74%
“六普”资料显示,15岁以上来沪港澳台居民中,就业人数达5.35万人,比重高达74%。其中,台湾地区居民的就业率最高,为77%,其次为香港居民,为68.1%。澳门居民的就业率不高,为49.6%。这主要由于澳门地区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占24.1%。老年人主要以探亲和定居为主,从而拉低了整体就业率。
2.港澳台居民来沪主要从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工作
分行业来看,港澳台居民在沪从事制造业的占26.1%,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占13.1%,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占11.2%,这三个行业的人数占全体港澳台居民人数的50.4%。台湾地区居民从事制造业的人数最多,比重高达30.7%,是居第二、三位的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数的2倍多。香港与澳门地区居民中,从事金融业的比重最高,分别达15.6%、14.9%,其次也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见表3)。
表3 按行业分港澳台地区就业人员的比重 单位:%
行业
|
合计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制造业
|
26.1
|
14.3
|
14.9
|
30.7
|
批发和零售业
|
13.1
|
12.7
|
11.1
|
13.3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1.2
|
10.0
|
8.0
|
11.6
|
金融业
|
9.7
|
15.6
|
14.9
|
7.4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6.5
|
6.6
|
6.4
|
6.5
|
住宿和餐饮业
|
5.4
|
5.8
|
6.7
|
5.3
|
建筑业
|
4.6
|
6.1
|
4.1
|
4.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4.6
|
5.4
|
7.5
|
4.3
|
房地产业
|
3.8
|
6.8
|
4.6
|
2.7
|
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
|
3.5
|
3.6
|
6.7
|
3.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9
|
3.7
|
2.6
|
2.6
|
教育
|
2.8
|
2.8
|
5.1
|
2.8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4
|
1.6
|
1.0
|
1.4
|
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
|
1.1
|
1.2
|
1.3
|
1.0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
|
1.0
|
1.3
|
1.3
|
0.8
|
农、林、牧、渔业
|
0.9
|
0.6
|
1.0
|
1.0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0.5
|
0.8
|
1.5
|
0.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0.4
|
0.3
|
1.0
|
0.4
|
国际组织
|
0.3
|
0.5
|
0.0
|
0.2
|
采矿业
|
0.2
|
0.2
|
0.3
|
0.2
|
3. 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比重超过60%
分职业看,港澳台居民中,较为高端的职业如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比重最高,分别为31.5%和29.4%,合计占60.9%;办事人员及相关人员以及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比重为17.7%和14.4%。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这两类职业的比重极低,仅为0.1%和0.3%。总体来说,在沪的港澳台居民职业层次相对较高(见表4)。
表4 按职业分港澳台地区居民的比重 单位:%
职业
|
合计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
29.4
|
33.6
|
28.9
|
27.9
|
专业技术人员
|
31.5
|
26.6
|
26.5
|
33.4
|
办事人员及相关人员
|
17.7
|
17.4
|
13.4
|
17.9
|
商业、服务业人员
|
14.4
|
14.4
|
20.4
|
14.3
|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
0.2
|
0.1
|
0.0
|
0.2
|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
|
0.4
|
0.4
|
0.3
|
0.5
|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
6.4
|
7.6
|
10.6
|
5.8
|
其中,香港居民担任其企事业负责人的比重最高,为33.6%;台湾居民最低,为27.9%。由于从事制造业更多的原因,台湾居民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最高,为33.4%,比香港和澳门地区居民高出近7个百分点。澳门地区居民中,担任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比重较高,为20.4%,比港澳台地区平均比重高出11.6个百分点。
注:此次人口普查的“境外人员”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我国境内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但不包括驻沪外交机构工作人员、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