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统计公报解读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共关系协调委员会 2012-02-23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通过朴素的文字、简明的图表、详实的数据,《统计公报》全面反映了2011年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生动展示了上海转型发展中的一系列新的积极变化。

一、注重质量效益,第三产业引领经济平稳增长

《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从经济走势看,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上半年增长8.4%,前三季度增长8.3%,全年增长8.2%。在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下,上海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实现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成绩来之不易。从发展水平看,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2560元,折合12784美元,在全国各省级地区中继续保持领先行列。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与经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第三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逆势上扬,全年增长9.5%;分季度数据看,增速逐季加快,一季度增长7%,上半年增长8.8%,前三季度增长8.9%。全年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7.1%,批发和零售行业增加值增长12.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增长17.7%,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2%

二、减少四个依赖,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年,上海着力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从需求看,经济增长减少了对投资的依赖。消费增长领先,投资结构优化。《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上海以0.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支撑了 8%以上的经济增长,反映出依靠投资驱动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转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最终消费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3%,城市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1%,快于实物消费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由总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507.19亿元,增长9.5%,占全市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0%;五大高载能行业投资245.28亿元,下降16.2%

从产业看,经济增长减少了对房地产、重化工和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在房地产业连续两年下降的情况下,2011年上海第三产业逆势上扬,增速快于第二产业3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15%下降至9.2%;金融、商贸、信息服务、旅游等服务业稳定增长,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统计公报》新增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容显示,201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出10194.85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制造业部分产值7850.35亿元,增长11.5%,增幅高出全市工业2.3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5%。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减弱,五大高载能行业产值仅增长1.1%,低于全市工业5.3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信息产品代工企业出现转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增长3.2%,低于全市工业3.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保持了较强盈利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9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48个百分点。

从要素看,科技创新和人才成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上海全社会R&D经费支出568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9%,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9160件,增长33.4%;每百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390件,在全国名列前茅;年内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16项;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金额550.32亿元。集聚各类优秀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6.1%,首批16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上海千人计划,据测算,全市人才贡献率接近40%,排名全国前列。

三、围绕功能突破,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取得新进展

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继续增强。金融机构继续集聚。至年末,上海拥有各类金融单位1048家,其中经营性外资金融单位达173家。金融市场功能不断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23.76万亿元,期货交易所成交额86.91万亿元,金融期货交易所成交额43.77万亿元,银行间货币与债券市场成交额196.64万亿元,黄金交易所成交额4.44万亿元。金融创新稳步发展,一批新的金融产品成功推出,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企业扩大到20家。此外,据2011年度“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最新排名,上海分列全球第五、第六位,金融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国际航运中心主要业务量指标稳居世界前列。《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28亿吨,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3173.93万国际标准箱,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1.1%;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455.88万人次,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三。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上海商品销售总额4.61万亿元,增长23.3%,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7.11亿元,增长12.3%;电子商务交易金额5401亿元,增长27%;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8123.15亿美元,增长18.6%。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8家、投资性公司27家、外资研发中心15家。

四、建设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

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上海信息产业增加值18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增速快于全市经济3.3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0%;软件产业营业收入1766.1亿元,营业收入超亿元软件企业达192家;互联网服务业营业收入494.5亿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6%,新增光纤到户能力覆盖家庭数超过380万,无线局域网场点增加5000个,国际、国内互联网出口带宽分别达到450Gbps2000Gbps。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至年末,互联网用户达到1691万人,数字证书发放268.81万张,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覆盖1156万人,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量943万次。

五、落实调控政策,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稳中有降

2011年,上海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一手抓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手抓房地产市场调控,各项目标全面完成。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750万平方米、26.7万套(间),供应1240万平方米、17.4万套(间),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2万户,累计达到8.7万户,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供应全面推开,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启动供应。全市新建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13448/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4%;剔除保障性住房后的市场化新建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21584/平方米,上涨2.8%;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月度环比转为下降,10月份以来分别环比下降0.3%0.4%0.4%

六、改善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上海把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各类人员收入水平作为2011年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实现了较快增长。《统计公报》显示,上海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230元和15644元,均比上年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8.2%。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两个快于、一个同步的特点:一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全市经济增长,是2000年以来(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物价下跌外)首次出现的格局;二是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高于全市城市居民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城市居民保持同步,改变了过去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略低于城市的局面。

上海在物价持续高胀的形势下实现了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既是转型发展、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体现,也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各方努力的结果。《统计公报》显示,上海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每月1280元,继续处于全国最高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上调至每月505元和360元,上调幅度均超过10%;各级政府向城乡居民支出最低生活保障金分别达到14.26亿元和1.32亿元,向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临时补贴2.6亿元。

七、深化改革开放,城市开放呈现新态势

浦东经济增长继续领先,改革创新力度加大。《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浦东新区实现增加值548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幅高出全市2.9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6%。综合保税区新设4家融资租赁公司和11个单船单机项目公司(SPV)项目,张江高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民营经济发展较快,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幅快于全市经济0.9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

外贸发展质量提高。《统计公报》显示,上海外贸发展呈现“三个快于”的特点。一是上海进口增长快于出口5个百分点,符合国家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方针;二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快于加工贸易15.6个百分点,低端的加工贸易产业逐步转移,体现了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快于传统市场。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01.03亿美元,增长31.3%,实到金额126.01亿美元,增长13.3%,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在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上海吸引外资继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表明外资依然看好上海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

八、狠抓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持续加强

上海始终把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为先理念,狠抓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实现了安全生产目标。《统计公报》专门增加了“城市运行安全”篇,加强了对这方面指标的监测和反映。全市食品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4.1%,年抽检样品数达到8/千人,食品流通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完善。全市生产安全事故造成死亡1250人,比上年下降11.3%;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65,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12年,上海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更加注重稳定增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更加注重城市安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