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不仅迎来罕见的高温天气,邮轮经济发展也“高温大热”。1-7月,上海邮轮旅客吞吐量比上年同期翻一番,母港旅客吞吐量增长1.7倍。目前依托北外滩、吴淞口两大邮轮码头,上海已配套建立了一整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服务体系,吸引世界三大邮轮公司来开拓母港航线,充分展现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魅力。
一、邮轮经济持续升温,呈现三大特点:增速快,产业链长,母港效应突出
受国际航运市场不景气的影响,1-7月上海港旅客吞吐量74.7万人次,下降14.3%;而邮轮旅客吞吐量40.38万人次,逆势上扬,增长1.1倍。邮轮被称为“移动的五星级宾馆”,在上海港旅客运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今年1-7月,邮轮旅客吞吐量占上海港旅客吞吐量的54.1%,邮轮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对冲了国际航运市场低迷对上海港旅客运输的影响,成为上海港旅客运输的有生力量。除1月因为天气寒冷和春节临近,邮轮公司未排船之外,其它月份邮轮旅客吞吐量增速均在50%以上(见图1)。
图1 2013年1-7月上海港旅客吞吐量与邮轮旅客吞吐量增速 单位:%
除了总量大增速快之外,邮轮经济的触角还延伸至多个产业。其上游是邮轮制造业,中游是邮轮运营业,下游是码头港口相关产业,同时还涉及整个城市的交通、通讯、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产业。与邮轮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效应的,是上海先进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4小时邮轮引航和联检服务,符合国际惯例的出入境手续和口岸管理,完善的船舶供应和代理市场,以及发达的旅游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母港效应日益突出。1-7月上海母港邮轮旅客吞吐量达35.5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7倍。母港邮轮靠泊次数88艘次,增长39.7%。世界三大邮轮公司之一的美国皇家加勒比公司继“海洋航行者”之后,又追加总吨位13.8万吨、拥有15层客用甲板、最多可载3807名游客的巨型邮轮“海洋水手”号入驻上海,这也是目前亚洲吨位最大、船龄最新、星级评定最高的豪华邮轮。意大利歌诗达公司在原有“维多利亚”号基础上,新增了“大西洋”号邮轮入驻;新加坡丽星邮轮公司的“双子星”号邮轮也豪华加盟,以上海为母港的邮轮今年已达5艘。
自5月开始,母港效应更为明显,靠泊邮轮中绝大多数为母港邮轮,母港邮轮旅客吞吐量超过邮轮旅客吞吐量的95%。尤其在7月,靠泊上海港的22艘次邮轮全部为母港邮轮,10.7万人次的邮轮旅客吞吐量全部为母港邮轮旅客(见图2)。
图2 2013年1-7月上海港邮轮旅客吞吐量与母港邮轮旅客吞吐量 单位:万人
二、上海邮轮经济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客源与航线单一,国内外竞争激烈,环境能源约束
(一)邮轮旅客中境外旅客比重较小
据相关港口部门调查,1-7月上海港邮轮旅客中,境外游客约为6.6万,仅占邮轮旅客总量的16%左右。从邮轮经济对城市发展的辐射效果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吸引力来看,这一现状与目前上海邮轮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匹配。要吸引境外游客,邮轮母港的建设需要配套集疏运体系和城市功能的完善,不仅涉及到停靠区域、港口航线和集疏运体系建设,还涉及到金融、货代、旅游文化等要素的聚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城市功能的配套,而邮轮母港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通过各种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建立,提升城市功能。从这个角度看来,上海在集疏运体系、旅游开发、金融配套服务等方面还有上升的空间。
(二)邮轮航线较为单一,远洋航线较少
目前,上海港主打以日韩为主的东南亚航线。受福山核电站核污染废水排放及日本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挑起争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航线遇冷,于是上海邮轮航线中“韩国热”一枝独秀。例如,皇家加勒比公司的“海洋水手”号今年6月至10月预设的19个航次中,除9月7日一个航次停靠日本福冈外,其他均为韩国线路。同时,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航线也不多,覆盖环太平洋区域及欧、美、大洋洲地区的远洋邮轮航线则更少。
(三)国内港口的竞争趋于激烈
目前,我国内地沿海已有上海、天津、厦门、三亚和大连5个国际一流的邮轮码头,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深条件。据相关机构调查,2012年,这五大码头共靠泊国际邮轮283艘次,接待出入境邮轮旅客66万人次。此外,广州、深圳、珠海、海口、秦皇岛等其他沿海城市也有邮轮经济发展的规划。虽然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上海邮轮靠泊次数超过五大港口总数的40%,接待旅客超过五大港口总数的50%,但其他港口也正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邮轮经济,特别是邮轮母港的竞争。例如,三亚依托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优势,打出建立自己的邮轮船队的口号;天津在本土邮轮发展上有突破,由海航集团引进的中国本土第一艘邮轮“海娜号”正式开启天津到韩国两地航线,打破了境外邮轮在我国客源及亚洲海洋旅游市场的垄断局面。在此情况下,上海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同质竞争,值得详细规划和思考。
(四)上海邮轮经济在全球市场中占比较小
目前,上海邮轮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全球邮轮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不足1%。事实上,整个亚洲邮轮在全球市场份额中的占比只有10%左右。根据国际邮轮公司协会(CLIA)估计,2013年全球范围内将有2097万人次参加邮轮旅游,包括1760万人次来自于北美市场的游客。其中,1179万人次预计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占游客总数的67%;580万人次为国际游客,占游客总数的33%。据有关机构调查,当前亚太地区的35亿人口中,只有0.05%的人会选择享受邮轮假期;而北美洲的3.3亿人口中,有3.2%会作出该选择,包括上海在内的亚洲市场还有较大的潜在需求等待挖掘。
(五)大型邮轮带来的环境问题
邮轮给上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相关的环境问题。邮轮产生的船舶污染物,包括生活废弃物、固体废弃物、油污水以及在邮轮发生碰撞的意外中溢油给海洋、河流及附近生态产生的影响。例如,皇家加勒比、歌诗达等著名邮轮公司的邮轮都会配备2至3个油缸,在公海航行时采用较为廉价的柴油,一旦进入受限海域,如欧盟和美国,就立刻采用环保柴油。目前,上海暂时还没有关于“邮轮进入相关水域,强制转用环保柴油”的规定。
三、对上海邮轮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上海特色优势,拓展特色航线,吸引国内外游客,推动邮轮经济进一步繁荣
建议发挥上海的城市地理和经济优势,有针对性的开拓特色邮轮航线。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位于中国海岸线“弓”字形状的顶部。从上海出发的邮轮48个小时内可抵达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不同于三亚等城市邮轮市场“冬暖夏凉”的特点,从上海母港出发,夏季北上,冬季南下,可将淡季旺季的周期缩至最小。建议依托年内有望启动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二期建设,加快发展环球远洋航线和近海特色航线。
(二)顺应全球邮轮市场东移趋势,抓住历史机遇,加快邮轮市场开拓
上海邮轮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邮轮市场向亚洲转移。随着全球邮轮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北美和欧洲地区邮轮消费市场渐趋饱和,邮轮产业正在东移,使亚洲市场成为邮轮经济新的活力增长点,而上海正是亚洲邮轮航线的圆心所在。二是邮轮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随着我国对邮轮这一“漂泊在海上的黄金产业”逐步重视,在政策法规上为邮轮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例如,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放宽了过境免签的交通工具,包括邮轮。据了解,2012年上海港母港邮轮98%以上的旅客采取旅游团的形式出境,旅游团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统一集中排队候检花费时间长,邮轮出入境的旅游团可选择整团集中办理,给邮轮旅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应该说“十二五”正是上海邮轮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机,增强信心,把握时机,加快市场开拓,应是上海邮轮经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旋律。
(三)完善相关技术,减少邮轮靠泊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海在邮轮码头建设方面,有严格的环境管控,对邮轮码头建设产生的水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和固废处置都有细致规定和公示。建议将环境友好的发展战略拓展到邮轮靠泊。以香港为例,作为亚洲最重要的邮轮母港和世界各大邮轮公司亚洲行程和世界航程亚洲段的“必停站”,香港正筹备立法,规定所有远洋轮船进入香港水域使用污染较轻的低硫柴油,并加建岸上电源,减少空气污染。建议上海跟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做好技术开发,减少邮轮靠泊后的空气污染,以环境友好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