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本市外来农民工定居意愿,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近期通过上海统计网在现有住户调查网点中开展外来农民工定居意愿专项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340份。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外来农民工希望定居上海的占44.7%,希望以后到其他城市定居的占18.8%,将来打算回农村老家的占36.5%。
一、调查样本概况
1. 80后农民工超两成
调查显示,在340个参与调查的外来农民工中, 男性占84.3%,女性占15.7%,男女性别比为5.37:1。分年龄段看,20~29岁的占22.9%,30~39岁占34.8%,40~49岁占33.1%,50~59岁占7.2%,60岁以上占2.0%。
2. 逾半受访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初中
调查显示,受访农民工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占57.7%,高中占22.2%,大专及以上占7.5%。还有1%的调查对象从未上过学。
3.多数已在上海居住时间较长
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外来农民工中,累计平均在上海居住时间为7年8个月,最长的为21年。在目前岗位上的平均工作时间为5年1个月。从近三年(2011~2013年)工作地来看,受访农民工工作地主要在上海的占99.1%,在广州或深圳的占0.3%,在其他省会城市的占0.6%。
4. 家庭化居住特征明显
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外来农民工中,目前夫妻同住的占28.2%,夫妻子女同住的占38.4%,三代同堂的占5.5%,兄弟姐妹、亲戚同住的占11%,老乡、同事集体居住的0.1%,独自居住的占16.8%。
5. 八成以上租房居住
调查显示,受访外来农民工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13.2平方米,家庭户均建筑面积为31平方米。八成以上租房居住,平均每月房租支出401元;已在上海购房的仅占5.8%。
二、受访外来农民工定居意愿
1.逾四成希望定居上海
调查显示,受访外来农民工希望在上海定居的占44.7%。从希望程度看,“很想”和“有点想”各半。调查显示,选择在上海定居的外来农民工累计在沪平均时间比选择到其他城市定居的外来农民工长2.2年,在老家已经没有承包地或承包地无人管理的比重较高。
2.近两成希望定居上海以外城市
调查显示,受访外来农民工希望定居北京、广州、深圳的占0.3%,希望定居老家省会城市的占4.4%,希望定居老家附近城市的占12.9%,希望定居其他城市的占1.2%(见表)。吸引外来农民工定居城市的主要原因:能享受当地社会保障待遇(占33.5%)、子女可在当地读书升学(占(30.7%)、希望能改善生活(占25.0%)、想当城市人(占 5.2%)等。
本市外来农民工定居意愿
定 居 地 点
|
人数(人)
|
比重(%)
|
|
城市
|
上海
|
152
|
44.7
|
北京、广州、深圳
|
1
|
0.3
|
|
老家省会城市
|
15
|
4.4
|
|
其他城市
|
4
|
1.2
|
|
老家附近城镇
|
44
|
12.9
|
|
农村
|
老家
|
124
|
36.5
|
3.近四成希望回农村老家
调查显示,希望回农村老家的受访外来农民工占36.5%。其主要原因:将来回老家养老的占48.4%,目前工作不稳定、对未来不确定的占20.2%,回去照顾家人的占16.1%,不想放弃老家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占8.9%,其他原因占6.4%。
三、外来农民工定居障碍
1.政策限制
一是政策限制较多。调查显示,在希望以后到城市定居的受访外来农民工中,已对当地定居限制政策有所了解的占74.1%,完全不知道的占25.9%。在有所了解相关政策(复选)的外来农民工中,了解购房政策的占50.9%,了解社保缴金年限的占48.1%,了解学历要求的占28.7%,了解技术职称要求的占18.1%(见图)。
二是符合条件太少。调查显示,在希望以后到城市定居的受访外来农民工中,表示已经符合当地社保缴金年限政策的占25.5%,符合购房条件的占14.4%,符合学历要求的占11.6%,符合相关技术职称条件的占10.6%。
定居政策知晓与符合条件比对
2.现实顾虑
一是老家承包地的处置。调查显示,受访外来农民工老家承包地目前交由家人经营的占52.9%,转由他人经营的占28.8%,村里集中管理的占6.5%,撂荒占3.5%,没有承包地的占5%,其他经营方式的占3.3%。当问及如何处置老家的承包地时,希望实现流转的占40%,打算自己回去继续耕作的占38.8%,其他占21.2%。
二是老家宅基地的置换。调查显示,四成受访外来农民工希望置换老家宅基地。希望置换成房屋的占24.1%,希望置换成现金的占8.5%,希望置换成社保金的占7.4%。准备以后回老家继续使用宅基地的占36.5%,暂且拿不定主意的占23.5%。
四、外来农民工期盼
本市外来农民工目前在城市生活面临诸多困难,迫切希望获得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调查显示,受访外来农民工最希望获得的帮助选项依次为(复选):居住(占64.4%)、子女上学(55.6%)、社保缴金(45.6%)、技能培训(29.4%)、照顾家人(18.2%)、安全生产(11.2%),需要其他帮助的占5.6%,不需要帮助的占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