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消费差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海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2002年,上海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接近人均5000美元大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上海市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在明显得到提高的同时,差异性初见端倪。总体上看,不同收入水平(按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划分为低收入家庭、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中等偏上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四类)的城市居民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差异性较小,对教育投资高度认同,而在休闲享受型的消费领域差异性明显增大。 一、衣、食、住、行基本生活差异不大 食品、衣着、居住、出行支出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2003上半年,上海城市居民这四项的月均消费已达502元/人。其中,低收入家庭为300元/人,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为429元/人,中等偏高收入家庭为601元/人,高收入家庭为1116元/人。低、中等偏低、中等偏高和高收入家庭的日常生活支出比近似为1:1.5:2:4。 由于消费的优先次序不同,日常生活四项支出的差异也各不相同。食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受到日常消费量的限制,扣除外出餐饮的因素,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在吃的方面的消费差异较小,低、中等偏低、中等偏高和高收入家庭的食品支出比为1:1.38:1.56:1.62。衣着的选择则有着较大的差异,高收入家庭喜欢选择品牌服饰,低收入家庭只能购买廉价衣服。低、中等偏低、中等偏高和高收入家庭的衣着支出比为1:2.3:5.1:13.1,从低收入水平家庭到高收入水平家庭的衣着消费依次呈现翻一番的态势。在居住支出中,由于住房的差别很大,高收入家庭房租(包括物业管理费)与其他收入水平的家庭差异较大,支出比为1:1.3:2.9:8.8;但水、电、燃料的消费差异较小,支出比为1:1.3:1.5:2.2。出行支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乘坐交通工具的选择上。高收入家庭乘坐出租车的消费是低收入家庭的10倍,但乘坐公交车的消费仅是低收入家庭的2.2倍。 二、休闲娱乐型消费差异巨大 在休闲娱乐型消费中,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家庭支出出现了悬殊的差距。在休闲娱乐这类享受型的服务消费领域,低收入家庭基本上是低消费,高收入家庭有较多的费用支出,表明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有向休闲娱乐领域发展的倾向。高、低收入家庭休闲娱乐消费有巨大差异。 旅游等休闲娱乐的消费在高收入家庭和中等偏高收入家庭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选择旅游休闲项目时,高收入家庭常常参加出国游、港澳游或远程跨省游;中等偏高、中等偏低收入家庭较多参加的是近距离跨省游或市内参观游览等。调查资料显示,2003上半年,中等偏高收入家庭的旅游休闲娱乐支出是低收入家庭的5倍,高、低收入家庭的差异更大。 三、住房装修装潢上的消费也有明显差异 高收入家庭为自己的高档商品房配上豪华装修装潢是一种时尚,中等偏高、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一般选择舒适型、实惠型装修,低收入家庭则一般不装修。2003上半年,中等偏高收入家庭在住房装修装潢的支出是低收入家庭的35倍,高收入家庭的住房装修装潢支出更多。 四、教育保健投资,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家庭呈现一种高度认同 教育是提升人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日社会,各收入水平的家庭都非常重视对教育投资。调查显示, 2003上半年,低、中等偏低和中等偏高收入家庭在教育消费上的支出相差无几,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略多一些。主要差别在于,高收入家庭的家教费、各类培训班支出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家庭。 医疗保健消费是对健康的投资,这是越来越多家庭的共识。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医疗保健的消费差异并不大。2003上半年,低、中等偏低、中等偏高和高收入家庭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为1:1.6:2.4:5.1。其中差异比较大的是滋补保健品支出,高收入家庭有条件购买更多、更好的滋补保健品,因此高收入家庭的滋补保健品消费明显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家庭。 现阶段城市居民家庭的生活状况差异是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必然现象。当前要对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给与重点关注,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以逐渐缩小与高收入家庭的差距,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 范海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