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老年人生活最新报告》

上海市统计局 2003-10-07

《申城老年人生活最新报告》

目前,上海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196万,占总人口的比例14.7%。据预测,今后一个时期本市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老龄人口迅猛增加,城市人口的老龄化,也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为深入了解申城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体系提供可靠的依据,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最近对本市1000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生活状况作了专项调查。调查显示,目前老年人的生活稳定,但高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缺损的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负担日益加重,老年人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日趋强烈。因此,在走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基础上,加强和完善社区助老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上海老年人生活关键数据

96%的申城老人享受社会养老保险  经济保障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的基础条件。调查显示,占96%的老人享受社会养老保险,人均月养老金收入为816元。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为874元,其中,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老年人家庭占6.9%;501-800元占54..4%;801-1000元占22.3%;1001-1500元占10.6%;1500元以上的占5.8%。占31.4%的老年人,平均每月得到子女赡养收入152元。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有自己的积蓄。

半数老人参与公益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也日趋丰富。调查显示,85.5%的老年人经常关心国家大事,收看电视或收听广播;58.4%的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39.7%的老人经常读书、看报;6%的老年人经常外出观光旅游;2.7%老年人上社区老年学校读书。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从事过社会义务劳动的占20%,经常参加社区治安活动的占17%,经常参加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占2.4%,参与社会希望工程和扶贫救灾活动的达到55%。

半数老年人对医保制度较满意 由于老年人体弱多病,医疗费用占支出的比重较大。2002年,老年人年人均自付医疗费1770元。其中,自付医疗费用在500元以下的占36.5%,500-1000元的占25.6%,1000-2000元占19.4%,2000元以上的占18.5%。在本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下,占90%的老年人享受到社会医疗保障,对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感到“满意”和“较满意”的达到五成,认为“一般”的占33.9%。

3.7%的老人依靠政府救助 近年来,政府对老年人的经济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一些无养老金、健康状况差、独居、高龄、无子女的老年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救助。调查结果显示,占3.7 %老年人生活依靠政府救济。其中占27%靠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占73%老年人得到如医疗救助、遗孀补贴、粮油帮困等政府其他帮困救济。

近六成老年人对生活较满意   在调查中问及老年人,您觉得现在的生活愉快吗?回答“生活愉快”的占57%;回答“生活一般”的占34.8%;感到“生活不愉快”的仅占8.2%。

六成多老年人认为政府重视老年工作  在回答“您认为政府对老年工作是否重视”这一问题时,认为“非常重视”和“重视”的分别占9.8%和57%,认为“一般”的占27.6%,认为“不重视”的占5.6%。

调查显示,对社区老年工作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的被访者分别占7.3%和43%,认为“一般”的占34.3%,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12.6%和0.7%。调查表明:高龄老年人的满意度高于低龄老年人3.6个百分点。

关爱老年人群体的理由

逾四成老年人守“空巢”“空巢”(指与子女分开居住)老年人家庭已占老年人家庭的42.7%。其中,独居老年人约占四分之一,老年夫妇户约占四分之三。在“空巢”老年人家庭中,约有7.3%的老年人生活起居需要照料,有27%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独,其中独居老人的孤独感高达45%。

15.1%的老年人需要生活照料  生活没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是老年人中最脆弱的群体,他们占老年人总体的15.1%,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比例高达45%。调查显示,在生活自理能力有缺损的老年人中,靠子女照料日常生活的占51%,依靠配偶照料占26.5%,靠保姆照料的占7.3%,而社区服务在需照料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却没有占据份额。

老年人希望社会多提供价格优惠的养老机构  有17%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的意愿,其中,以独居和子女分开住的老年夫妇居多,占51.8%。从年龄分布看,低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意愿高于高龄老年人,65-74岁年龄组的低龄老年人占到37%,高于高龄组老年人21个百分点。老年人普遍希望政府和社会多提供一些价格优惠的养老机构,有七成以上的被访者希望入住养老院的月费用在500-1000元之间。

近半数老年人有孤独感  有5.7%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42.4%的老年人偶尔有孤独感,产生孤独感的原因主要还是老年人缺乏与人交流。据调查,老年人很少和从不与人交流的比例分别占到30.6%和4.4%。即使在65%经常交流的老年人中,交流的对象也仅仅局限于家庭成员和邻居,与邻居交流的占33.8%,与配偶交流的占31.5%,与子女交流的仅占16.4%。与同事、朋友间的交流则更少,占13.8%。

社区助老照料服务尚不能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需求  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中,家庭成员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照料任务,特别当老年人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依靠子女照料占48.3%,依靠配偶照料占43.3%,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重担,九成以上是依靠家庭成员来承担的。

其实,老年人对社区服务有相当高的需求。从《社区助老服务项目表》看,在生活照料服务方面,由于社区服务的覆盖面不广,老年人的受益率普遍不高,实际受益于社区该项服务的老年人数很少,说明社区在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方面,有相当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在精神慰籍服务方面,社区的服务面较广,老年人的精神慰籍服务的受益率普遍高于生活照料的受益率,但对健康和法律咨询服务项目的需求呼声较高。

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助老服务体系
           ------统计专家提出关爱老人新对策

《申城老年人生活最新报告》说,上海目前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67家,床位3.49万张,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只占1.8%,与发达国家一般集中收养人数占5%-7%的比例相差较大,更与17%的老人想入住养老院的期望相距甚远,社会养老的供需矛盾突出。对此,进行该专项调查的上海市统计局专家认为,走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

建设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 至2002年底,全市已有200个街道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月服务人数8800人,其中进日间服务中接受护理照料的老人825名,派护理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7975名。这些数据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照料需求相比,供需严重不足。

应当动员全社会共同建设社区的老年服务设施。政府部门则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对获得有关部门资格认证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补偿,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社会资金发展养老福利事业。对兴办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护理院、托老中心等设施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

拓展社区助老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家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养老模式。社区可以根据老人健康程度和需求的不同,采取为其提供不同的社会服务方式:对健康老人,提供交通和伴陪、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对居家的体弱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家务、家庭保健、送饭上门、定期探望、电话确认、紧急呼叫系统等服务;对有些特殊情况的老人,提供护理及咨询服务或进行日托中心照料等。

建设社区助老服务队伍。首先,为提高老年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其次,对“4050”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提供上门服务。同时还可鼓励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建成一支以专业人员为骨干,准专业人员为主体,志愿者为补充的助老服务队伍。

老年人医疗护理的重点应放在社区  有20.6%的老人反映,就医不方便,不方便的原因依次为:看病等候过程太长,占30.1%;挂号、付费、取药来回排队占29.1%,看病没人陪护占9.7%等。

“老有所医”是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目前本市的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空间,因此,建议老年人医疗护理的重点应放在社区,采取定点、巡回、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等服务,以满足和保证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疗呼叫服务系统,给予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各种方便。


                                   吴爱珍   孟宪国

首页 | 联系方式 | | 帮助信息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2 上海市统计局,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IE4.0以上版本浏览,最佳分辨率800*600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