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北京、江苏等十省市--上海城市居民消费预期谨慎 六大因素影响消费预期,消费潜力很大 在当前社会商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上海城市居民消费预期如何?消费意愿何在?就此颇有意思的话题,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近日对本市12个区进行了一次“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专项调查。结果表明:居民消费信心出现上升,但总体上还处于消费积蓄期;与北京、江苏等十省市比较,本市居民消费预期更为谨慎。 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消费者信心总体表现为在基本稳定状态下有所上升:预期收入上升的家庭高于下降的家庭3.3个百分点;消费预期看涨的家庭要比收入预期看涨的家庭比重高11.1个百分点;消费预期看跌的家庭要比收入预期看跌的家庭比重低6.7个百分点。这表明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鼓励下,城市居民的消费信心正缓步上升。 消费预期表示了未来的消费期望。在按生活水平对被调查家庭进行分组分析时,可以发现富裕家庭消费预期看涨的比重最高,达32.9%;中等生活水平家庭占28.2%;低生活水平家庭比重最低,为14.5%。收入影响消费。富裕家庭的高收入和财富积累使他们的消费底气更足,消费意愿自然更强。另外,年龄与消费期望的关系也很密切,基本上呈现未来消费期望随户主年龄上升而下降之势。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近期也在北京、山西、辽宁、江苏、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四川、甘肃等十个省市,进行“城市居民收支与消费意向”专项调查。比较收入预期,十省市居民家庭预计收入增长的占24.3%,比上海高出9.6个百分点;预计收入持平的家庭比重为54.3%,低于上海19.6个百分点;认为今后收入将下降的家庭比重则比上海高出3个百分点。说明上海城市居民对上海经济形势发展的稳定性认可程度较高,但对收入增加的信心还不是太足。从消费预期来看,十省市50.2%的居民家庭预计今后支出会上升,比上海高24.4个百分点,上海居民家庭的消费预期显然更为谨慎。 值得关注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最终消费,但上海最终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连年下降,去年只有45.4%,要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低10多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也从1995年的81.8%下滑至2002年的70.4%。调查分析,影响消费预期的主要有六大因素:现有收入水平、收入预期、教育支出的挤出效应、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消费环境和商品特色、消费积蓄期的牵制。本次调查发现,上海尝试过信贷消费的居民家庭比重仅9%,绝大多数是为购房而贷款。可以认为,本市城市居民家庭的总体消费还处于消费能力升级转型前的积蓄期,消费潜力很大。 范海鸥 |
|
Copyright 2002 上海市统计局, All Rights Reserved |
建议使用IE4.0以上版本浏览,最佳分辨率800*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