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3000多户城镇居民基本情况调查的报告 上海统计网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本市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逐渐富裕,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日益多元化,消费形态向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领域延伸。市统计局城调队日前组织了全市19个区县、133个街道、镇的城镇居民基本情况抽样调查,调查样本超过3000户,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内容涉及了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财产、居住、教育、医疗及社会比较等诸多方面。 收入 ——大部分居民对收入表示满意。调查显示,2003年全市范围城镇居民家庭的年人均收入为13876元,比当年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867元低6.7%。在接受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中,大部分城镇居民对收入表示满意。认为收入与家庭需要基本吻合的家庭占四成,略有节余的家庭占34.6%,绰绰有余的家庭为2.3%,有22.9%的家庭认为收入与生活需求有较大差距。 ——收入高低具有区域性。调查显示,全市19个区县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都超过了10000元,其中中心城区的居民收入超过边远郊区。人均收入水平居前的是长宁、卢湾和徐汇区,历史上的高档住宅区和近年来新建的大量高档住宅楼,吸引了众多高收入家庭,这三个区的居民年人均收入水平均在16000元以上;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区域和蓬勃兴起的开发区同样也吸引了较多的高收入家庭,虹口、闵行和浦东新区的居民年人均收入水平在15000元以上;边远郊区和老工业区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高收入者的年龄和职业特点明显。把月劳动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作为高收入者,则本市高收入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30-39岁人群中高收入的比重最大,占11.8%;二是管理职位(单位部门负责人)中高薪最多,达三分之一;三是“三资”企业就业者中高薪比重最高,占20%。 ——劳动收入与文化程度高度相关。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与收入的关系日益密切。调查显示,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就业人口中,月劳动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重占八成以上;初中文化程度,占57.5%。而具有本科文化程度的就业人口中,月劳动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重接近二成;具有硕士(博士)文化程度,则占四成。 金融资产 本次调查的家庭金融资产,是指现金、储蓄、借出款和各种有价证券。金融资产是城镇居民家庭中最具活力的财产,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虽然近年来由于城镇居民维护自身权利、保护隐私的意识强烈,造成调查中家庭金融资产有低报的现象,但从这些数据中,仍可以看出不同层次家庭金融资产分布的端倪。 据调查,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金融资产为4.6万元。不同年龄组的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分布情况基本类同,即四成左右家庭的金融资产在1万元以下,三成多为1-5万元,5-10万元和10-50万元各占一成左右,拥有50万元以上金融资产的家庭约占1%左右。 文化程度越高,收入也越高,金融资产的积累也越多。调查显示,户主文化程度为硕士(博士)的家庭,拥有50万元以上金融资产的比重占3.1%,拥有10-50万元金融资产的家庭占28.1%;户主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家庭,拥有10-50万元金融资产的寥寥无几,没有人拥有50万元以上金融资产。 住房 ——近七成的城镇居民家庭持有房产,两成多的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房产是城镇居民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城镇居民家庭有自己的房产。其中,拥有商品房的家庭占29.2%,拥有房改房(购买了所租赁的公房)的家庭占36.2%,自建或原有私房的家庭占4.1%。有27.4%的家庭居住在租赁公房内,2.9%的家庭居住在租赁私房内。调查还显示,有21.7%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两套以上的房屋,拥有三套以上房屋的家庭为2%。 ——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本市的住宅建设从以解决居民困难为目标的“解困型建设”迈向了以完善配套设施为目标的“改善型建设”,房型越造越合理,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成千上万的居民家庭告别旧居搬进了新房。调查显示,逾七成的居民家庭居住在改革开放后所建造的住房内,其中近一半居住在90年代以后建造的住房内。居民家庭现住房的人均建筑面积为20.5平方米,户均居住面积为59平方米,其中住房建筑面积在70平方米以上的居民家庭占30%。 ——居住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在住房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水、电、气、排水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对提高居住质量起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居民家庭住房的建筑类型属于单元房、单栋配套房的占84%。居住在有社区物业管理的家庭占62.2%,使用空调或电暖设备取暖的家庭达78.4%,拥有整体浴室或淋浴/浴缸的家庭达82.8% ,使用坐式抽水马桶的家庭达84.8 %,用管道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家庭达99.5 %。 汽车 ——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小汽车拥有量为5.3辆。随着本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的汽车消费需求逐年上升。调查显示,本市城镇居民家庭小汽车的拥有量为每百户5.3辆,其中家用(非经营用)小汽车为3.9辆。从户主年龄段不同的家庭来看,30-39岁家庭由于受教育程度高、工作稳定、收入丰厚,家用小汽车的拥有量最高,达每百户9辆;其次是20-29岁家庭,每百户拥有8.2 辆;40岁及以上家庭的家用小轿车拥有量则大大下降,其中,40-49岁家庭的家用小轿车为每百户5.1辆,50-59岁家庭为每百户2.7辆,60岁及以上家庭仅为每百户0.8辆 ——注重子女教育投入已成普遍现象。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居民的教育支出持续快速增长,教育消费增速高于总消费支出增速,也高于收入的增速。“教育消费是对未来的投资”观念已在人们心中牢牢生根。为了让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许多家庭在子女的教育上舍得投资。调查显示,目前一学期的小学生平均费用为1603元,初中生为2402元,高中生为4447元。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人均补习、兴趣班、课外读物及家教等开支就分别达到703元、1152元和1264元。 医疗 ——自费医疗支出占收入的5%。调查显示,近八成的调查家庭在一年中看过病。城镇居民户均一年看病人次为12.4人次。在本市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较广的情况下,城镇居民的自费医疗支出比重不高。人均年自费医疗支出为647元,占总支出的6.3%,占总收入的4.7%。在没有去医院看过病的二成家庭中,询问他们不去医院看病的原因时,排第一位的选择是“没有生病”,占48.8%;其次是“自己在药店买药”,占37.7%;排第三至第五位的是“医疗费太贵”、“太忙”和“已知慢性病”,分别占8.9%、2.3%和0.9%。 旅游 ——一年中有近三成的城镇居民家庭外出旅游。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本市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成为持续的热点。调查显示,一年中有29.8%的被调查家庭曾外出旅游。其中,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的出国旅游已达5.5人次,人均出国旅游花费为10409元;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的跨省(包括港澳游)旅游已达56人次,人均跨省旅游花费为1409元。调查还发现,随着家庭汽车拥有量的提高,举家开车出游已成为家庭休闲消费的时尚,拥有家用汽车的家庭外出旅游的比重为64.5%,高出无车家庭36个百分点。 社会比较 ——对五年来生活条件和居住状况的变化满意度较高。本次调查设计了一些五年来的社会比较项目。调查表明,城镇居民对五年来生活条件的变化感受最深。有31.7%的被访者认为与过去五年相比,生活条件变得“较好或很好”;近五成被访者认为“差不多”。八成城镇居民认同五年来生活条件的积极变化,呈现出较高的满意度。 人们对居住状况变化的评价也较为积极。有31%的被访者认为居住状况变得“较好或很好”,近六成被访者认为“差不多”,住房状况的改善惠及绝大多数城镇居民。 ——近九成的城镇居民认为身体健康。健康状况是个人生活最为重要指标之一。调查显示,有87.6%的被访者认为自己身体健康,9.9%的居民认为自己身体有疾病,还有2.5%的人有残疾。其中,年龄在20-40岁的居民认为自己健康的比重最高,为97.7%;40-60岁认为健康的占90.8%,60岁以上表示健康的占四分之三。与五年前相比,有18.3%的居民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有所好转,27.1%的居民感到变差了,54.2%的居民认为五年来身体状况没有变化。 ——与父辈相比,居民认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社会地位的变化,除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外,还与时代的变迁有关。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绝大多数人在收入、文化程度和职业逐渐提高的同时,社会地位也随之上升。此次调查问及与父辈相比社会地位有何变化时,有六成多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上海市统计局 范海鸥 2005-01-11 上海统计网 |
Copyright 2004 上海市统计局, All Rights Reserved |
建议使用IE4.0以上版本浏览 |
最佳分辨率800*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