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符合国家要求 又凸显上海特点
——— 上海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大手笔 上海统计网讯:我国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是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原则,才保证了全国宏观经济统计资料的层层上报及汇总。然而,上海的战略地位决定了上海的统计工作既要符合国家要求、为全国的宏观经济统计资料汇总服务,又必须凸显上海特点、为上海的改革开放服务。基于这一思路,上海市统计局较早就确立了在全国统计系统内必须率先在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体系、统计管理体系、统计标准化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的目标。为此,上海市统计局从1998年开始着手研究新一轮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
 1、从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新务实,寻找统计改革的突破口
 首先制定了《上海统计改革方案》,确定了统计改革目标。1998— 2001年为前三年统计改革,三年中共完成统计制度方法改革项目61项;之后,在前三年统计改革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三年(2003—2005年)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计划。其中,仅“新三年”完成的统计改革项目就达49项。
 前后两轮三年完成的统计改革项目主要围绕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统计制度方法研究。主要有:
(1)围绕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成了全社会资产核算,建立了信息产业、旅游产业、航运产业、文化产业等产业经济增加值核算制度,以及反映所有制分类和国有经济控制力核算的方法研究等;
(2)围绕体现上海特大型城市的特征,建立了现代物流、国际服务贸易、都市型工业、都市型农业、房地产业、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等;
(3)围绕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调整,完成了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评价监测体系研究、现代服务业统计研究等,开展了反映环境与资源状况的核算研究、反映准确界定民营经济范围的研究、反映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工作可行性研究等。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统计重点工作的需要,两轮统计改革计划采取滚动式发展、每年进行调整。如,今年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在原计划基础上又增加了7项重点统计制度方法改革项目。主要有:完善上海市“科教兴市”统计指标体系,上海地区农业普查方案研究,上海市、区两级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方法研究和上海市“混合经济”统计方法及其现状研究等。
 2、统计改革研究硕果累累、成效显著
 为了及时反映上海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发展成果,市统计局编辑出版了《上海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研究文集》系列,受到市有关主管部门及区县统计部门的欢迎。在国家统计局举行的全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近两年,上海市统计局报送的《关于民营经济统计方法研究》、《构建反映本市金融业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等获一等奖,《关于完善统计标准体系与做好单位统计的探索》、《上海地区经济流量核算的研究》、《构建上海市非公有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的设想》和《现代物流产业统计制度方法研究及其应用》等获二等奖。
 一批专题(专项)调研成果得到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不少成果在全市的宏观决策和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关于“三医联动”改革成效的评价,关于投资性购房情况,以及关于城镇居民收入差异、国民经济可动员量、扩大劳动就业容量、上海“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等。《上海第三产业增长趋缓问题研究》荣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经济发展中的国民生产总值研究》荣获2004年度上海市政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B 等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和《上海经济增长动力与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研究》等3项调研课题先后被确定为上海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项目。
 3、上海统计改革研究成果转化率逐步提高
 新三年改革中有 17 项改革研究成果转化为常规性统计制度方法,项目转化率占完成项目总数的36.2%,在统计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改变了过去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推动了上海统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005-08-01 上海统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