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行业风云变幻 展明星企业风采

上海市统计局 2005-09-27

    上海统计网讯:2004年度的上海行业经济排行榜涵盖了集团、工业、交易市场、超市、旅馆业、建筑业、物业和特色亿元村等内容。本年度的排名再次向我们展示:优秀企业的不凡实力都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集团百强显现王者风范

    1、总量及规模继续扩大

    为了反映上海企业做大、做强和集团化的趋势,从2003年度开始,市统计局的行业排名中新增了企业集团的排名,今年已是第二年。2004年,上海百强企业集团的总营业收入达到10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排在首位的宝钢集团连续两年跻身世界500强,2004年的营业收入更是突破了1500亿大关,达到了1653.7亿。2005年7月,宝钢再次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4年度世界500强企业第309位,比上一年度排序一举提高了63个位次,无可争议地继续成为上海企业集团龙头老大。企业集团百强入围的门槛也逐年提高,2004年度第100位的上海宏泉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也达到10.5亿元,比上年度的第100位增长11.1%,说明上海企业集团规模水平在不断提高。

    2、入选集团的行业数量和营业收入与上年变化不大

    2004年度,百强企业集团入选行业数量的前3名依旧是房地产业(19家)、批发业(17家)和零售业(7家),和上年的排序一样。从营业收入上看,占总营业收入比重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营业收入1653.7亿元,占百强总营业收入的16.2%,代表企业是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其次是批发业,营业收入合计1252亿元,占12.3%,代表企业是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位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合计1130.4亿元,占11.1%,代表企业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可以看出,营业收入合计最高的前三个行业占企业集团百强总营业收入的40%,钢铁、进出口贸易、汽车制造依然是上海企业集团的三大支柱。

3、国有经济在百强集团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共有56家国有企业集团入选百强集团,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强。这些国有企业集团的营业收入合计占百强集团总收入的近70%,进一步体现出国有企业集团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二、工业500强规模继续扩大,行业优势明显

工业500强排名可看作是上海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近3年的统计对比资料可以看出,500家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呈逐年上升态势, 2004年度,总销售收入比上年度又提高了20%,说明上海工业水平在不断提高。

1、重点发展工业产业仍占据工业500强的主要地位

本年度工业500强中,年销售收入总和在500亿元以上的有4个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有84家企业入选,完成销售收入2605亿元,占500强总销售收入的28%,代表企业是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排名第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共有47家企业入选,完成销售收入1332亿元,占14%,代表企业是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排名第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共有21家企业入选,完成销售收入1018亿元,占11%,代表企业是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一;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虽然只有4家企业入选,但完成销售收入659亿元,占7%,代表企业是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五。再加上排名第四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我们可以看出,排名前5位的企业依然集中在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化、钢铁这些重点发展工业行业。

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快速增长

随着世界计算机加工地的梯度转移,本市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屡创新高。2004年,本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3164.79亿元,比上年增长47.1%,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8.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9个百分点。在工业500强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1年有52家企业入选,销售收入仅占500强销售收入总和的5.5%;2004年已有84家入选,销售收入的比重已占28%。高附加值、科技含量大的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2002~2004年的位次分别是226位、41位、19位,逐年快速提升。类似的还有上海惠普有限公司、联想(上海)有限公司。

3、经济类型悄然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4年,工业500强中,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已达到270家,销售额占总额的48%。

三、商业稳定发展

1、交易市场稳步发展

2004年,上海商品交易市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规模明显扩大,交易商品结构基本稳定。上海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为连接产销、满足消费、繁荣经济、增加财税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物资流通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4年,上海交易市场20强总成交额达213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近20%。

2、超市处于调整发展阶段,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大型综合超市具有的价格平和、"一站式"购齐和良好的购物环境深受消费者欢迎,在食品、日用消费品零售领域已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家电、服饰、通讯等耐用品零售领域的经营份额也在逐步扩大。一些大型综合超市还不断探索综合经营,并逐步向邻里型购物中心的方向发展。

2004年,连锁超市以重组、并购、加盟等方式进行整合,形成联华、华联、农工商等一批全国领先的连锁超市“龙头”企业。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排位第一,年销售收入达到306.8亿元,比上年增长27.7%。超市连锁经营的方式也由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发展,经营的区域由本市向全国发展,步入了规模扩张阶段,经济效益逐步提高。随着沃而玛这样的国际零售业巨头的入驻上海,大型超市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四、旅馆业一片飘红

近年来,上海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会议展览,正在成为全球“人气”最旺的城市之一,对酒店、交通、餐饮、旅游、零售等相关产业起显著拉动效应。据市旅游委统计,2004年,上海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384.5万人,比上年增长57.5%;上海旅游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达68.7%,增长近8个百分点。
2004年上海旅馆业百强的排名资料中可以看到旅馆业的业绩是一片飘红。旅馆业百强营业收入总和从上年的84.6亿元飙升为今年的119.4亿元,增长了41%。

绝大部分旅馆业百强的营业收入增长。其中有八十余家旅馆营业收入的增幅达到两位数。坐落在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两家酒店:金茂凯悦大酒店和香格里拉酒店有限公司依旧占据着旅馆业百强的前两位,营业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了33.3%和42.3%。一些新近开业的豪华酒店在上海良好的旅游会展大环境下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如2003年10月开业的明天广场金威万豪酒店即以2.9亿元的营业收入在2004年度的旅馆业百强排名中名列第八位。

五、建筑业依旧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独占鳌头

对比两年的排名资料可看到建筑业排名的变化不大。2004年度综合实力50强企业前5名为: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市场已趋于成熟,优势企业基本固定下来。

建筑业50强的排名资料反映出上海建筑业的三大特点:一是建筑业生产全面增长。2004年,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为67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住宅建设投资额为922.61亿元,增长32.9%,为全市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是大型骨干建筑企业始终是建筑业生产的主力军。50强企业中有43家建筑企业资质达到一级,而排名前5位的企业有3家资质是特级。大建筑公司由于资质高、信誉好、实力雄厚,更容易被市场接受。三是上海建筑企业开拓外省市建筑市场成绩显著。上海建筑企业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凭借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全国建筑市场的竞争,加大在外省市场的开拓力度,对外承揽工程量明显增加。

六、特色亿元村以非农产业为主动力,特色相对单一

2004年度,特色亿元村的排名采用的指标是可支配收入,而不是经营总收入,这能更准确地反映农村的经济实力。本年度入围的亿元村共有356家,可支配收入总和达29.62亿元,经营总收入合计达到了1464.54亿元。从排名中可以看到,亿元村中,有85家是属于闵行区,占23.9%。排名前10位的村有5家属闵行区。九星村连续两年名列特色亿元村之首。

背靠上海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上海农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如何在现有政策和制度框架下,做足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是上海亿元村致富的基本模式。纵观整个特色亿元村排名,由于上海工业园区的飞速发展,主业是工业的村达到284家,占总数的79.8%。而领军特色亿元村的九星村则另辟蹊径,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以市兴村、背靠市场”的致富之路,而正是农村办市场这条路使九星村名列上海亿元村之首。

上海市统计局
    2005-09-28 上海统计网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