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上海市统计局 2008-02-03

上海市统计局

2008年2月4日


image

2007年是上海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呈现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运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总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001.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已连续第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宏观经济效益良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02.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增幅比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级税收收入1975.48亿元,增长33.5%。

消费价格水平呈现结构性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涨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的大幅上涨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扬的主要因素。全年食品类价格上涨9.4%,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个百分点。其中,油脂价格上涨29.8%,蛋类价格上涨21.8%,肉禽及制品价格上涨23%。在肉禽及制品价格类中,猪肉价格上涨37.7%。

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至年末,全市从业人员9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26.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低水平。

二、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需求结构呈现新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75.49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223.83亿元,增长15.2%,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0.8%、47.3%和51.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2001年以来最高。

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行业加快发展。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95.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增幅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494.33亿元,增长18.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24.58亿元,增长8.5%。

先进制造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193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251.05亿元,增长12.6%。电子信息、汽车、精品钢材等先进制造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完成总产值14377.29亿元,增长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5%。

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趋向均衡增长,需求结构继续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66.33亿元,增长30.3%,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工业投资1394.86亿元,增长15.8%,增幅提高3.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总体保持稳定,全年完成开发投资1307.53亿元,增长2.5%。

消费品市场销售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全年家居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9%,通讯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2.5%。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旺盛。全年吃穿用类商品零售全面旺盛,实现零售额分别增长14.8%、12%和14.7%。

外贸进出口协调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外贸出口商品总额1439.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7%;进口商品总额1390.45亿美元,增长22.1%。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0.7%和31.2%,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5%和40.4%,比重比上年进一步提高。

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全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有价证券成交额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倍;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成交额23.13万亿元,增长83.4%;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71.29万亿元,增长82.5%;黄金交易所黄金成交金额3324.65亿元,增长62.5%。至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到604家,其中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131家。至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315.53亿元,当年新增3951.84亿元;贷款余额21709.95亿元,新增3112.01亿元。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上海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5209.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货物周转量15948.58亿吨公里,增长15.1%。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增长4.5%,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15.2万国际标准箱,增长20.4%,跃居世界第二位。上海机场进出港旅客达到5156.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

城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48.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实际到位金额79.2亿美元,增长11.4%。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年第三产业吸收实到外资占全市实到外资的比重达到67.1%。至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665.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投资942.03亿元,市政建设投资300.1亿元。年内“三线两段”轨道交通项目、浦东机场扩建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一批世博会场馆及配套设施项目、越江工程等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市域高速公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全年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634.62公里。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市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年内6号线、8号线一期和9号线一期等实现通车运行,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达到262.83公里(含磁悬浮线路29公里)。至年末,全市公交线路991条;公交运营车辆1.7万辆;运营出租车4.86万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45.17亿人次,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8.14亿人次,增长24.1%;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6.52亿人次。轨道交通和内环线以内409条公交线路全部实施换乘优惠。

公用事业服务能力提升。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080万立方米。全年全市用电量为1072.3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8.3%。其中,城市居民生活用电121.56亿千瓦小时。至年末,全市家庭人工煤气用户213.4万户;家庭液化气用户277.3万户;家庭天然气用户达到257.9万户。

以落实污染减排为核心,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366.12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05%。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9.9%。至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6%,森林覆盖率达到1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五、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0所,普通中等学校924所,普通小学615所,特殊教育学校28所。普通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持续扩大。至年末,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8.49万人,全年毕业人数11.85万人。减免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受益学生达到86万人。全面落实国家助学政策,本市地方高校学生受益面达到16.5%,中职学生受益面达到全覆盖。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46所。其中,医院534所,门诊部306所。卫生技术人员12.24万人。其中,执业医生4.88万人,注册护士4.58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郊区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完成400所郊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全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达到311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专利申请量4.72万件,增长31%,其中,发明专利1.52万件,增长26.2%;专利授权量2.45万件,增长47.5%。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至年末,全市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03项,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占到99.2%,已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占到80%。

六、社会民生保障取得新成效,市民得到更多新实惠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民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至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793.8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491.5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749.75万人。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8.61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3.6万人。住房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年内新增廉租房受益家庭7857户,累计受益家庭达到3.03万户。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840元/月。

积极的就业政策成效显现。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0.3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15.1万个。新安置就业困难、家庭困难人员2.5万人;为青年提供职业见习岗位超过4万名。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3623元,比上年增长14.3%,增幅比上年提高3.5百分点。从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增长18.9%,经营性收入增长20.8%,财产性收入增长22.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0222元,增长11%,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从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增长8.8%,财产性收入增长21%,转移性收入增长29.8%。至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26.4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27.68亿元。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17255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5595元,比重为32.4%,反映食品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5.5%。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8845元,增长10.5%。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809元,比重为31.8%。

居民居住质量不断提升。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2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6.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4.7%。

过去的一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人民得到了更多发展的实惠。在看到良好成绩的同时,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瓶颈和问题需要关注:如节能降耗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食品类价格较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大等等。

新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坚信,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任务,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一定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点击进入: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本区域包含关怀版按钮、无障碍按钮、智能问答按钮、微信公众号按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