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报】周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上海市统计局 2020-09-03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精诚合作、协同共进,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突破。

经济增速高于全国

1.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主要指标情况

2016年-2019年期间,长三角区域GDP增速分别为7.7%、7.5%、7.0%和6.5%,均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速;长三角区域人均GDP突破10万元,由7.98万元提高至10.45万元。与2015年相比,2019年长三角区域常住人口增加约640万人,至22714.04万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0%,高于全国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30.6%,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2.长三角区域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提高

从人口看,2019年长三角区域年末常住人口占全国16.2%,比重较2015年末提高0.1个百分点。从经济总量看,2019年长三角区域GDP总量占全国23.9%,比重较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19年长三角区域人均GDP达到104452元,而全国为70892元。从地方财政收入看,2019年长三角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5.9%,比重比2015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进出口看,2019年长三角区域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35.8%,比重较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从利用外资看,2019年长三角区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766.7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达55.5%。

产业发展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倾斜

1.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一、二产比重降低,三产比重提高。2019年长三角区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比2015年降低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6%,比2015年降低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5.4%,比2015年提高4.8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长三角区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且三产比重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快。2019年,长三角区域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2015-2019年期间,长三角区域第三产业占比提高4.8个百分点,全国提高3.1个百分点。分省市看,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梯度差异性。其中,上海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0%以上,为服务经济主导型产业结构;江苏和浙江呈现服务业和工业基本并重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安徽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

制造业规模聚集效应增强。长三角区域制造业门类齐全、集群优势明显,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医药产业、化工产业、钢铁产业等产业中具备较强的优势。2019年,长三角区域的汽车产量占全国的20.9%,钢材产量占全国的18.8%,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占全国的28.4%。从行业看,多地在同行业的发展水平差距不大。例如,在电子信息领域,苏州、上海、合肥、杭州的发展水平较高;在装备制造领域,苏州和上海的发展水平较高;在纺织服装上,绍兴、南通、苏州、无锡等差距不大。

服务业一体化加速发展。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持续较好。2017年,长三角区域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邮政和仓储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5.9%、18.8%、19.1%、27.0%、26.0%。分省市看,长三角各城市服务业比较优势呈现出一定的分工特征。其中,上海在金融、航运、贸易、文化、信息服务等领域具有全面领先优势;杭州、南京的金融和文化产业,宁波、苏州、南通的航运产业,苏州、无锡、宁波的贸易产业,杭州、南京、苏州的信息服务业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形成长三角区域分工合理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2.创新产业融合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目标,江苏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浙江提出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安徽提出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区域在科技创新领域出现的各种新合作需求,推动长三角区域在科技创新的公共领域探索实践一体化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由沪苏浙皖四地科技部门共同发起建设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基础上,于2018年正式投入试运营。2018年沪苏浙皖九城签订长三角地区共建“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在上海松江挂牌运行,已相继落实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一网通办、科学仪器开放共享、产业联盟等一系列一体化合作项目和载体。

社会发展呈现联动特征

1.基础设施联通发展

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跨江跨海大桥、高铁等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已形成较高密度的网络布局,并在重大项目推动下形成了较好的一体化基础。特别是高铁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同城化程度。截至2019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1632公里,其中,高铁里程4997公里,位居全路第一;2020年计划开通新线里程超1000公里。2018年11月,全国首个跨省5G视频通话在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四城实现互联,由三省一市5G联盟共同参与组建的“长三角5G创新发展联盟”揭牌成立,并发布了《长三角5G协同发展白皮书》,计划在2020年底完成长三角5G网络部署。

2.生态环境联动发展

上海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率先在国内联合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省监测中心开展了跨区域空气质量联合可视化会商,2019年长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下降16.4%,重污染天数下降58.0%。2019年10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治水正式启动,拉开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治水、深化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的序幕,三地已探索建立起联合巡河、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保洁和联合治理等多项协调机制。

3.公共服务共享发展

在医疗公共服务领域,长三角三省一市围绕各地民众对中心城市优质医疗服务的现实需求,积极破解跨地区的各种政策性障碍。探索多年的异地医保结算工作在2019年取得重大突破。目前,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全部实现医保“一卡通”,覆盖三省一市医疗机构已达3500余家。不断提升结算便利,结合“一网通办”,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异地结算体验,让长三角群众异地刷卡结算更方便快捷。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行政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下阶段,长三角地区将继续认真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注:

1.文中长三角地区数据为三省一市全域范围数据。

2.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采用加权平均方法测算,即以各省市上年同期GDP占长三角区域比重作为权数,再分别乘以各省市现期GDP可比价增速。